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第三次北极考察航线气象状况及预报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是继1999年和200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两次北极考察后,在国际极地年,中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的又一次更加深入、全面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本文对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收集的现场气象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和介绍了整个航次气象状况和预报情况。
作者
县彦宗
魏立新
张海影
张彤
机构地区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出处
《海洋预报》
2009年第4期53-60,共8页
Marine Forecasts
关键词
北极考察
雪龙号
气象状况
分类号
P732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81- 883.
2
陆龙骅.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J]
.山东气象,2007,27(3):1-5.
被引量:4
3
解思梅,薛振和,曲绍厚,姜德中,邹斌.
北冰洋夏季的海雾[J]
.海洋学报,2001,23(6):40-50.
被引量:10
4
耿淑琴,蔡琳.
第十九次南极考察期间的航线天气及预报[J]
.海洋预报,2004,21(2):37-4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陆龙骅,卞林根,效存德,武炳义,逯昌贵.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2004,62(5):672-691.
被引量:23
2
陆龙骅,卞林根,逯昌贵,何熙雯.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J]
.气象,2005,31(1):3-8.
被引量:12
3
曲绍厚,林锡贵.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强对流天气过程湍流通量输送的某些特征[J]
.高原气象,1994,13(1):75-83.
被引量:11
4
胡胜利.
南极考察航线选择和灾害性天气系统[J]
.海洋预报,1995,12(2):74-78.
被引量:4
5
张林.
南极天气预报[J]
.海洋预报,1996,13(2):69-76.
被引量:5
6
胡基福,郭可彩,鄢利农.
应用模式输出统计作海雾出现判别预报[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4):439-445.
被引量:15
7
曲绍厚,王赛.
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风爆发过程湍流通量输送的某些特征[J]
.大气科学,1996,20(2):188-194.
被引量:28
8
Schwerdtfeger W. Developments In Atmospheric Science 15, Weather And Climate Of The Antarctic, 1984.
9
王景毅.1985年夏季南大洋天气及其预报[A]..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论文集[C].海洋出版社,1989.29-35.
10
GBP. Towards global sustainability. IGBP Science Series, 2001, 4: 27-29.
共引文献
13
1
杨清华,张林,薛振和,许淙.
南极长城站海雾特征分析[J]
.极地研究,2007,19(2):111-120.
被引量:11
2
朱根海,大谷修司,扈传昱,何剑锋,金矛,于培松,潘建明.
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淡水藻类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3):400-404.
被引量:10
3
陆龙骅,卞林根.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J]
.极地研究,2011,23(1):1-10.
被引量:20
4
LU LongHua BIAN LinGen.
Review of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ess in polar meteorology in the last 30 years[J]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2011,22(1):1-9.
被引量:2
5
于培松,张海生,扈传昱,卢冰.
利用沉积生物标志物分析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J]
.极地研究,2012,24(2):143-150.
被引量:10
6
YU Peisong,ZHANG Haisheng,HU Chuanyu,LU Bing.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hanges indicated by biomarker from sediment in Prydz Bay, Antarctica[J]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2012,23(4):225-230.
7
宋姝彤,衣立,张苏平,王晓宇,刘一林,陈显尧.
Polar WRF模式海冰密集度方案对北极海雾模拟效果的个例研究[J]
.海洋气象学报,2019,39(2):34-42.
被引量:6
8
陈志昆,魏立新,李志强,刘凯,丁明虎.
2017年夏季北冰洋浮冰区海雾特征分析[J]
.海洋预报,2019,36(2):77-87.
被引量:8
9
孙虎林,秦听,魏立新,汪雷,马静.
中国南极考察航线上气旋大风过程统计分析[J]
.海洋学报,2020,42(1):54-66.
被引量:5
10
顾洋,李萍,刘杰,刘焱光,冯秀丽.
北极海缆路由工程地质勘察问题探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20,37(1):10-1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8
1
马龙,安磊,张晓辉,郑中义,李振华,陈冠文.
北极东北航线2006–2015年通航窗口数据集[J]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19,3(3):244-251.
被引量:4
2
郝晓光,朱建钢,薛怀平,徐汉卿,刘根友,廖小韵.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实时航迹图[J]
.极地研究,2005,17(2):134-138.
被引量:26
3
张学工.
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J]
.自动化学报,2000,26(1):32-42.
被引量:2279
4
李紫麟,刘煜,孙珊珊,卢云亮,季顺迎.
船舶在碎冰区航行的离散元模型及冰载荷分析[J]
.力学学报,2013,45(6):868-877.
被引量:33
5
刘璐,龙雪,季顺迎.
基于扩展多面体的离散单元法及其作用于圆桩的冰载荷计算[J]
.力学学报,2015,47(6):1046-1057.
被引量:27
6
刘瀛昊,SUOMINEN Mikko,KUJALA Pentti.
基于反向方法的船体冰载荷研究(英文)[J]
.船舶力学,2016,20(12):1604-1618.
被引量:4
7
刘瀛昊,佟福山,高良田.
基于原型测量的极地航行船舶船体冰载荷分析[J]
.振动与冲击,2017,36(7):226-233.
被引量:18
8
韩端锋,乔岳,薛彦卓,王庆,王国亮.
冰区航行船舶冰阻力研究方法综述[J]
.船舶力学,2017,21(8):1041-1054.
被引量:16
9
季顺迎,雷瑞波,李春花,蔡柯.
“雪龙”号科考船在冰区航行的船体振动测量研究[J]
.极地研究,2017,29(4):427-435.
被引量:15
10
马龙,王加跃,刘星河,李振华.
北极东北航道通航窗口研究[J]
.海洋预报,2018,35(1):52-59.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
1
王键伟,段庆林,季顺迎.
冰区航行中船舶结构冰载荷的现场测量与反演方法研究进展[J]
.力学进展,2020,50(1):93-123.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孔帅,何帅康,雷建奇,季顺迎.
冰区船载荷识别不确定性的区间分析方法[J]
.船舶工程,2024,46(S01):416-420.
2
张平,张永飞,王旭峰,汤蕊瞳.
海上风机平台冰载荷间接监测方法与仿真验证[J]
.船舶工程,2023,45(9):174-178.
3
王键伟,陈晓东,何帅康,段庆林,季顺迎.
失效测点影响下极地船舶结构冰载荷的有效识别方法[J]
.工程力学,2021,38(7):226-238.
被引量:3
4
何帅康,陈晓东,孔帅,季顺迎.
基于动力效应的船体远场冰载荷测量与识别[J]
.中国舰船研究,2021,16(5):54-63.
被引量:3
5
季顺迎,田于逵.
基于多介质、多尺度离散元方法的冰载荷数值冰水池[J]
.力学学报,2021,53(9):2427-2453.
被引量:9
6
刘纯琨,丁晓红,倪维宇,李官运.
仿真与实测多信息融合的机械结构外载荷反演技术[J]
.中国机械工程,2022,33(6):639-646.
被引量:1
7
李光荣.
舰船航行数据的稳定传输方法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2022,44(4):136-139.
8
张培宣,陈晓东,孔帅,季少鹏,季顺迎.
基于Hough变换原理的海冰厚度识别方法[J]
.海洋学报,2022,44(7):161-169.
被引量:5
9
何帅康,陈晓东,张宝森,王键伟,谢志刚,季顺迎.
基于实船试验的河冰载荷特性研究[J]
.中国造船,2022,63(4):46-58.
被引量:4
10
曹晶,王刚.
极地船舶规范及其主要技术发展[J]
.船舶,2023,34(1):61-71.
被引量:1
1
飞碟 云[J]
.奇闻怪事,2014(1).
2
孟祥君.
提高地面气象测报员素质的思考[J]
.石河子科技,2001(5):46-47.
3
刘惠,丁圆月,范长征,高飞.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问题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5,0(7):325-325.
4
王兆华.
如何全面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J]
.中国西部科技,2015,14(5):119-119.
5
郝利平,越小玲,李杨.
浅谈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的一些体会[J]
.内蒙古气象,2010(6):56-57.
6
蒋新波.
谈谈疏松地温场的重要性[J]
.沙漠与绿洲气象,1991(10):38-39.
7
塔克拉玛干是“希望之海”[J]
.绿叶,1998(1):63-63.
8
欧阳娜佳.
浅谈地面气象测报工作[J]
.科学与财富,2013(7):337-337.
9
孟齐辉,张杰.
从卫星云图上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水迹[J]
.干旱区地理,1989,12(4):59-60.
10
М.И.Будыко,孙长先.
未来气候变化的经验估计[J]
.气象科技,1990,18(5):30-35.
海洋预报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