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析当代汉语詈骂语类别兼性别之差异——以《王朔全集》为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语义和语用上对《王朔全集》里的詈骂语做了详细的类别分析,并从詈骂语使用者的性别差异上对各类詈骂语进行了统计和解释,由此说明当代汉语詈骂语研究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
隗宁
机构地区
吉首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11期90-91,共2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当代汉语詈骂语
语义
语用
性别差异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吴恩锋,全晓云.
詈语的语用认知价值探讨[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2):26-30.
被引量:12
2
邱庆山.
汉语詈语致詈方式的文化心理[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103-105.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张国.
论英语詈语的功能及其理解途径[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74.
被引量:8
2
刘福根.
汉语詈词文化意蕴例析[J]
.浙江社会科学,1998(3):125-129.
被引量:18
3
宋玉柱.
要不要学点“骂人话”[J]
.汉语学习,1999(3):9-9.
被引量:6
4
黄粉保.
英语中粗语、脏话的翻译[J]
.中国翻译,1998(3):18-19.
被引量:20
5
刘福根.
汉语詈词浅议[J]
.汉语学习,1997(3):44-46.
被引量:28
6
胡士云.
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83-90.
被引量:35
7
张廷兴.
民间詈词詈语初探[J]
.民俗研究,1994(3):30-35.
被引量:31
8
陈伟武.
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2(4):114-123.
被引量:23
9
陈章太.
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8(1):44-50.
被引量:22
10
江结宝.
自骂:一种言语策略[J]
.修辞学习,2003(2):30-31.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8
1
孟昭水.
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J]
.齐鲁学刊,2006(4):77-81.
被引量:19
2
江志全,范蕊.
汉语性詈语的心理及文化分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08(3):192-195.
被引量:12
3
陈丛耘,陈翠颖.
论汉语骂詈语的性别差异[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6-8.
被引量:11
4
温珍琴.
赣南客家詈语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6(8):19-20.
被引量:1
5
谭芳芳.
近二十年来汉语詈词詈语研究综述[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71-75.
被引量:17
6
陈琳琳.
网络粗俗语研究[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4):108-110.
被引量:2
7
段佳音.
析动物类詈语的文化心理成因[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3):83-85.
被引量:6
8
张宜民.
汉英詈语的语音特征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70-73.
被引量:2
9
全美香.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考察[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3):70-72.
被引量:3
10
刘一杉.
“他妈的”用法特点及成因[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11):14-1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曹志赟.
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J]
.语文研究,1987(3):44-45.
被引量:35
2
杨永林.
现代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
.山东外语教学,1991,12(2):39-50.
被引量:20
3
于国栋,吴亚欣.
语言和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J]
.外语教学,2002,23(2):24-28.
被引量:36
4
江露.
委婉语与性别差异——南京部分高校委婉语使用情况调查[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2):57-58.
被引量:2
5
张译方,兰翔英,宋聚磊.
关于校园流行语使用上的性别差异调查[J]
.衡水学院学报,2007,9(2):56-58.
被引量:2
6
曾炜.
口语中程度副词使用的性别差异[J]
.修辞学习,2007(3):65-70.
被引量:7
7
郭风岚.
汉语日常会话中的言语应对及其性别差异[J]
.世界汉语教学,2007,21(2):67-75.
被引量:4
8
赵足娥.
壮族学生英语语音性别差异研究[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7):98-99.
被引量:5
9
赵弘.
汉语道歉语的性别差异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0):57-58.
被引量:5
10
任海棠.
英汉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对比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1):134-13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杨春慧.
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方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S1):234-23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乌楠,张敬源.
从人际元功能角度谈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18-24.
被引量:1
1
山田留里子.
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1995,9(3):27-34.
被引量:16
2
邸红岩.
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人间,2016,0(1):281-281.
3
姬凤霞.
王朔文学语言“咱”的语用策略与会话含意[J]
.北方论丛,2007(5):72-75.
4
王荣华.
在骂语中得到的思考——浅析胡屠户的骂与范进的冤[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2):108-108.
5
罗自群.
论“在N_处+VP”和“在+VP”的关系[J]
.语言研究,1998,18(2):59-61.
被引量:8
6
张丽,黄平文.
壮语词语形象色彩类别分析[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87-91.
7
高云峰.
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问题分类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3):84-85.
被引量:2
8
方建华,游静.
建构游戏中儿童合作性探索行为的类别及特征分析[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0(12):19-23.
9
方建华,游静.
幼儿园建构游戏中合作性探索行为的类别及特征分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15,0(10):38-45.
10
帅志嵩.
“挂”类动词阶段性特征初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3):84-92.
被引量:10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