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英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词作为人对客观世界中的植物认知结果的语言形式表征,有着其它词汇范畴没有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对比分析、分类、概括的研究方法,对比了汉英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并探讨了汉英植物词之间的互译。
作者
郭竞
机构地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
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第6期56-58,共3页
Journal of Nanchang Junior College
关键词
植物词汇
隐喻意义
汉英对比
翻译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88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7
1
张艺芬.
汉英植物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对比[J]
.宜宾学院学报,2007,7(9):100-102.
被引量:2
2
唐美华.
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
.文教资料,2007(3):169-171.
被引量:6
3
任淑宁.
试论植物词汇的隐喻[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21(6):66-68.
被引量:3
4
唐燕萍.
从认知角度看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103-105.
被引量:3
5
廖光蓉.
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4):5-9.
被引量:32
6
杨元刚,张安德.
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74-80.
被引量:53
7
顾雪梁.
花语浅涉[J]
.现代外语,1994,17(3):61-64.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廖光蓉.
源于《圣经》的词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30-31.
被引量:11
2
赵艳芳.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3):67-72.
被引量:363
3
顾雪梁.
花语浅涉[J]
.现代外语,1994,17(3):61-64.
被引量:15
4
刘正光.
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2(5):335-339.
被引量:114
5
廖光蓉.
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5(4):5-9.
被引量:32
6
廖光蓉.
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
.外国语,2000,23(5):17-26.
被引量:170
7
[5]http://www.uponreflection.co.uk/ogham/plants/plants_s.htm.2006-08-21.
8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9
[4]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
88
1
谢宇熙.
英汉植物词汇隐喻的认知比较[J]
.山东青年,2019,0(3):162-163.
2
何爱红.
英语文化植物词的汉译[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92-94.
被引量:1
3
杨元刚.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文化内蕴[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18-22.
被引量:8
4
钟豆梅.
浅析汉英语言中花木词语的差异[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8-70.
5
唐美华.
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J]
.文教资料,2007(3):169-171.
被引量:6
6
徐澄.
英语词汇文化重合现象探析[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99-100.
被引量:4
7
任玉琴,司洁.
英汉植物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36-37.
被引量:1
8
崔爱勇.
英汉语言中的植物文化特点[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73.
被引量:4
9
杨阿娣.
英汉词语国俗语义对比[J]
.社科纵横,2005,20(6):255-256.
10
杨竹芬.
汉英植物词汇“桃”的文化意蕴比较[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25(9):40-4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程同春.
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5,18(2):36-40.
被引量:67
2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魏志诚.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2.
4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
5
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植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与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
宋剑华.
知识分子的民间想象--论莫言《红高粱家族》故事叙事的文本意义[J]
.广东社会科学,2009(2):150-155.
被引量:9
9
张友平.
深入解读 重构再现——中西思维模式的主要差异及英汉翻译对策[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53-59.
被引量:6
10
叶利华.
论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及翻译[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11(6):93-9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阮彩凤.
概念隐喻视角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红高粱”的隐喻为例[J]
.现代交际,2020(18):90-92.
被引量:1
2
张福.
英汉语言词义冲突探究[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6):77-80.
3
莫颖.
英汉色彩词语的概念隐喻意义及其翻译[J]
.广西教育,2014,0(43):136-138.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王芳.
概念隐喻视角下英汉隐喻翻译策略研究[J]
.海外英语,2022(16):38-39.
被引量:1
1
余丽华,付香平.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J]
.江西社会科学,2008(12):207-209.
被引量:10
2
马丽娟.
“白”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J]
.青年文学家,2011,0(20):155-155.
被引量:2
3
龙玉梅,汪云芳.
动态语境观视角下的词语隐喻义阐释[J]
.外语与翻译,2016,23(4):52-56.
被引量:2
4
吕新兵.
概念隐喻视角下《庄子》隐喻翻译分析[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91-94.
5
杨海云,谭林.
语言世界图景之管窥[J]
.中国俄语教学,2003,22(1):7-10.
被引量:16
6
汪雅丽,王斌.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译者主体性的削弱[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7):36-37.
7
董博静.
海口闽方言造词理据探析[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6(1):26-29.
被引量:1
8
王瑞彪.
翻译实践中图形-背景关系在译文中的转换[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74-374.
被引量:3
9
李成.
“江南style”系列的内在语义关系与概念整合[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3):82-85.
10
秦裕祥.
英语名词词组中前置修饰语使用限制的次范畴化解释[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2):113-120.
被引量:19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