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欧美教育学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成立于1921年底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一个以留美归国人员为主体的教育会社,力邀杜威、孟禄、麦柯尔等美国教育名家来华,促成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发展。
作者
杨卫明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135,共4页
Education Review
关键词
中华教育改进社
欧美教育学术
中国近代教育学术
分类号
G51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缘起[J].新教育,1922,5(3).
2
朱有瓛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308页.
3
祝力军.《中华教育改进社史料选》下[J].北京档案史料,1989,(3).
4
郑晓沧.《杜威氏之教育主义》[J].新教育,1919,1(2).
5
《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第5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
周洪宇,向宗平.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2):59-65.
被引量:17
7
姜琦.何谓新教育[J].新教育,1919,(4).
8
《送杜威博士》[J].教育杂志,1921,13.
9
廖泰初.中国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提要初稿.教育学报,1940,(5).
10
钟鲁斋.《八年来中国教育方法之研究》[J].教育研究,1936,(65).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黎洁华.
杜威在华活动年表(上)(1919年4月30日——1921年7月11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3(1):91-96.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36
1
陈双凤.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杜威热”的原因探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S2):138-140.
2
侯怀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
.教育研究,2005,26(1):7-16.
被引量:12
3
庄森.
论胡适杂文的自由思想[J]
.文艺理论研究,2002(1):26-44.
被引量:2
4
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兴起[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3):30-34.
被引量:6
5
吴冬梅,俞启定,于述胜.
何谓“新教育中国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2):70-76.
被引量:12
6
王涛,陈鹏.
近十年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2):24-28.
7
刘孝文,叶笑尘.
两个杜威之比较[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16(4):59-62.
被引量:3
8
杨卫明.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教育交流活动论略[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12):7-11.
被引量:1
9
车俊思,刘淑范.
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之我见[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7-8.
10
郑刚.
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评论,2008(6):136-139.
被引量:2
1
张建华.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
.上海教育科研,2000(2):17-18.
被引量:9
2
杨卫明.
中国近代教育学会与教育学科的发展[J]
.教育史研究辑刊,2013(4):15-18.
3
李朝明.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J]
.小学德育,2003(19):39-42.
4
李军.
实践育人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J]
.科学咨询,2016,0(5):11-11.
5
肖洪寿.
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9(3):249-252.
被引量:1
6
杜莹,徐燕.
清末日本教习与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发端[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5):133-135.
7
杨卫明.
中国近代教育学会的学术研究及历史意义[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55-159.
被引量:1
8
王红松.
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5-7.
9
高时良.
论陶行知[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99-105.
被引量:1
10
徐莉莉.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J]
.高等农业教育,2007(3):80-83.
被引量:9
教育评论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