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3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概要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地震预测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进展情况,指出地震预测这一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虽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并非毫无进展.文中以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等方法以及美国帕克菲尔德(Parkfield)的地震预报实践为例,说明在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方面,地震预测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文中分析了地震预测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阐述了为解决这些困难所应当采取的科学途径,展望了地震预测的前景,指出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作者 陈运泰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33-1658,共26页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基金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首都圈地壳孕震层动态监测研究"(批准号:200808068)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72

  • 1陈运泰.地震预测研究概况[J].地震学刊,1993,13(1):17-23. 被引量:27
  • 2张四昌,刁桂苓,王绍晋,龙晓帆.1976年龙陵震群序列的破裂特征[J].中国地震,1994,10(2):152-159. 被引量:8
  • 3张四昌,王绍晋,刁桂苓,龙晓帆,马桂华.1974年永善-大关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2):170-176. 被引量:13
  • 4张四昌,刁桂苓.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J].华北地震科学,1995,13(4):1-8. 被引量:26
  • 5刘瑞丰,党京平,陈培善.利用速度型数字地震仪记录测定面波震级[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6,17(2):1-4. 被引量:49
  • 6吴开统 岳明生 等.海城地震序列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76,19(2):95-109.
  • 7周公威 赖德伦 姚立平.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及其二期技术改造[A].见:陈运泰主编.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进展(庆贺秦馨菱院士八十寿辰)[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68~73.
  • 8庄灿涛 薛兵 杨大克 等.中国的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A].见:陈运泰主编.地球与空间科学观测技术进展(庆贺秦馨菱院士八十寿辰)[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51~67.
  • 9[3]Abe K. 1995. Magnitudes and moments of earthquakes. In: Ahrens T J. (ed). Global Earth Physics: A Handbook of Physical Constants[M]. Washington: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206~213
  • 10[4]Abe K and Kanamori H. 1979.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intermediate and deep focus earthquakes[J]. J Geophys Res,84:3 589~3 595

共引文献270

同被引文献2039

引证文献132

二级引证文献94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