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接受美学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接受美学扬弃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实现从自律论美学传统向交往论美学范式的转换位移,其不仅在艺术传播学层面上超越了传者中心和受众本位的片面主体性,而且在美学向度上跨越精英主义历史传统与平民主义现实精神的二元对立,初步建构了主体间性的审美交往本位观。
作者
王伟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6,共4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文化工业
审美交往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19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5
1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
陆扬.
电视与大众文化[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35-38.
被引量:3
4
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
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概论[M].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二级参考文献
3
1
[1]雷蒙·威廉斯.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M].伦敦:丰塔纳/科林斯出版社,1974.91.
2
托马斯·麦凯恩.无形的影响:欧洲观众研究[J].媒介,1985,13(4/5):74.
3
[3]霍尔,等.文化,传媒,语言[M].伦敦:哈钦森出版社,1996.131.
共引文献
219
1
郑震.
流行文化的实践逻辑[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6):126-129.
被引量:1
2
蔡骐,欧阳菁.
符号学与电视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7(4):19-24.
被引量:5
3
庄世恒.
论现代化进程中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4):95-98.
被引量:10
4
肖鹰.
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4):58-65.
被引量:14
5
冯文楼.
向才子佳人话语霸权的挑战——士商“区隔”的跨越与融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68-73.
被引量:2
6
刘水平.
媒介社会与意识形态变迁[J]
.贵州社会科学,2007(3):71-75.
被引量:4
7
范玉刚.
“新美学”的流行与美学何为[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5):131-138.
8
王怀诗.
电子文化对印刷文化的颠覆及其伦理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60-65.
被引量:4
9
孙淑芬.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接受者[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2):156-158.
被引量:19
10
段宇晖.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阅读狂欢——《达·芬奇密码》畅销的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3):100-10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1
1
单德兴.
文化的诠释与互动:伊瑟尔访谈录[J]
.南方文坛,2001(5):15-18.
被引量:1
2
杨振宇,金乃茹.
以具象之法解抽象之美——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摭谈[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6):135-136.
被引量:3
3
朱刚.
从文本到文学作品──评伊瑟尔的现象学文本观[J]
.国外文学,1999(2):26-30.
被引量:9
4
朱刚.
不定性与文学阅读的能动性——论W·伊瑟尔的现象学阅读模型[J]
.外国文学评论,1998(3):107-113.
被引量:11
5
张丽娜.
高等教育呼唤主体间性[J]
.中国高教研究,2007(7):20-22.
被引量:8
6
FISH S.Why no ones afraid of Wolfgang Iser[J].Diacritics: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1981(11):213.
7
ISER W. Talk like whales:a reply to Stanley Fish[J].Diacritics: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1981(11):8287.
8
FISH S.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89:77.
9
ISER W.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83.
10
FLUCK W.The search for distance:negation and negativity in Wolfgang Isers literary theory[J].New Literary History,2000(1):175-210.
引证文献
3
1
刘东阳.
黄河文化元素数字艺术创作的技术逻辑与创作策略[J]
.新闻知识,2023(6):8-12.
被引量:1
2
王伟.
走向主体间性的虚构诗学——伊瑟尔文论思想的文化诗学转向[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20(3):107-111.
被引量:1
3
王伟.
走向主体间性的建构主义——当下美学的教学困窘及其对策探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28-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王伟.
戏剧仪式的跨界想象——基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论述[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57-61.
被引量:2
2
梁丽娜,童国兴.
泰戈尔散文诗的“梵”与“人”[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1):18-22.
被引量:1
3
王伟.
传承闽南审美文化,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本硕一体”闽南文化人才培养[J]
.南方论刊,2018(12):89-91.
被引量:9
4
潘缘.
纤维艺术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工艺[J]
.丝网印刷,2024(9):93-95.
1
汪海运,赵军政.
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上)[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4):30-33.
2
赵军政.
反本质主义批判[J]
.湖北社会科学,2005(9):92-95.
被引量:2
3
汪海运,赵军政.
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下)[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5(1):5-7.
4
曾军.
从马克思到巴赫金:审美交往的一段问题史[J]
.社会科学辑刊,2012(4):194-200.
被引量:1
5
孙海峰.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4):97-100.
被引量:8
6
盖光.
孟子“浩然之气”的生命智慧和美学向度[J]
.管子学刊,2002(4):21-26.
被引量:1
7
李春媚.
审美经验与公共领域的审美建构[J]
.北方论丛,2012(6):138-141.
被引量:3
8
李芳,张运生.
梁漱溟的古代中国伦理本位观[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5):8-10.
9
刘钝.
科学与“平民主义”[J]
.科学中国人,2003(10):24-25.
10
王维民.
《悲剧的诞生》中的“政治美学”向度解析[J]
.丽水学院学报,2015,37(6):33-38.
被引量:1
云南社会科学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