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刍议“丁”与“疔”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文理及医理两方面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足生大丁"的"丁"与"疔"在文字上的联系与在内涵上的区别加以探讨,认为"足生大丁"之"丁"理解为"痈疽"较合理;"丁"与"疔"的使用情况体现了汉字发展的继承关系,是原字与区别字的关系;"疔"的概念是在"丁"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丁"到"疔",是一个由笼统到具体的过程,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作者 鲍健欣
机构地区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71-74,共4页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38-539.
  • 2汉·司马迁.史记(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47.
  • 3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伍(3)(咸丰六年刻本)[M].影印本.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18.
  • 4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阮刻本,上册)[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561.
  • 5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37.
  • 6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37
  • 7明·李念莪.内经知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5.
  • 8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 9宋·丁度.集韵(上)[M].影印本.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38:515.
  • 10清·孙星衍.华氏中藏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26-27.

共引文献239

同被引文献20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