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双性化人格的培养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它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推动双性化人格教育具有世界意义,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者
王亚东
机构地区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出处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42-144,共3页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关键词
双性化
性别刻板印象
双性化人格培养
分类号
B84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2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65
同被引文献
58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1
1
韩爱晶.
双性化教育——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5-107.
被引量:5
2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3
李西彩,付俊贤.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3):65-67.
被引量:10
4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5
李晔.
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调查报告[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2):84-88.
被引量:5
6
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
.应用心理学,1999,5(1):14-19.
被引量:54
7
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4):87-89.
被引量:54
8
陈建强.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5(4):11-13.
被引量:11
9
冷东.
“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J]
.文艺争鸣,1999(5):17-21.
被引量:9
10
冷东.
理想完美人格的追求——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双性同体”[J]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5(6):1-8.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22
1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2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3
周艳芳.
世纪末:女性文学话语的复归与重建[J]
.小说评论,1997(2):14-20.
被引量:3
4
韦澍一.
从两性关系重组谈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J]
.社会科学战线,1996(2):114-117.
被引量:10
5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6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7
陈建强.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5(4):11-13.
被引量:11
8
周乐诗.
『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及其现代意义[J]
.文艺研究,1996(5):85-91.
被引量:15
9
万莲子.
掇拾“双性和谐”的文化意义[J]
.文学自由谈,1995(4):119-122.
被引量:11
10
李晔.
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调查报告[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2):84-88.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65
1
牟怡,蓝剑锋.
机器写作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基于实验研究的实然探讨[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3(1):236-257.
2
尹茂青.
性别教育对体育舞蹈积极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7):65-67.
3
聂建亮.
对我国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2):89-92.
被引量:9
4
陈竞芳.
关于新型幼儿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1):45-46.
被引量:2
5
武晓伟.
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差异的课程社会学思考——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22):70-74.
被引量:6
6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7
刘红,张维杰.
中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初步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5):100-104.
被引量:9
8
裴静.
我国幼儿“双性化”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4):83-85.
被引量:1
9
李介.
论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偏见[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2):86-88.
被引量:1
10
赵春鱼,方永娟.
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教育[J]
.文教资料,2007(12):176-177.
同被引文献
58
1
何艳,付海玲,韩洁.
关于大学生性别特质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16-618.
被引量:9
2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3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4
李林仙.
关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一些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1995,5(4):17-22.
被引量:49
5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6
陈建强.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
.当代青年研究,1995(4):11-13.
被引量:11
7
景怀斌.
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
.心理科学,1995,18(3):180-182.
被引量:141
8
关树文,杨青.
关于中老年教师性度取向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75-79.
被引量:4
9
王学.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
.现代大学教育,2004,20(4):86-88.
被引量:50
10
刘一民,王清玉,李大新.
论我国运动员的精神动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91-89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7
1
李璇.
从“伪娘”现象探讨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1(35):233-234.
被引量:3
2
张丽莉.
论性别差异及其教育策略[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4):90-92.
被引量:7
3
胡杰.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双性化人格培养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5-7.
4
米庆华.
双性化人格理论视野下小学性别教育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7):9-11.
被引量:2
5
张艳,徐东.
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8-11.
被引量:4
6
赵玲玲,胥兴春.
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研究综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2):126-131.
被引量:1
7
王子云.
苗族女红男性群体性别角色双性化——以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为例[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5-81.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吴宏,梁矗,陈翔,李亚平,王柏胜,田勇泉,冯永,易露茜.
长学制医学生对“医学生职业行为评价体系”的态度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369-373.
被引量:2
2
王娟,燕良轼,李海亮,吴文,严逸云.
初中教师魅力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2):24-27.
被引量:3
3
李金刚.
性别教育公平与保护探析[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62-64.
4
张瑞卿,董应虎.
研究生需要层次的界定及激励制度的构建[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96-102.
被引量:8
5
陶云瑛,麻小珍,廖传景.
“90后”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调查与比较研究[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1):64-67.
被引量:1
6
杨溢.
双性化视野下我国幼儿的性别角色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0(8):253-253.
被引量:1
7
刘玉红,秦东方.
家庭离异对学前儿童身心影响的个案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66-69.
8
于沛,胡曼,罗劲雄,吴友扬,杨凌.
高校药学专业学生性别比例失衡之思考[J]
.药学研究,2017,36(9):555-558.
9
朱璐璇,李晔.
我国幼儿性别发展理论与性别教育研究综述——基于1992~2017年CNKI文献分析[J]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2018(5):26-29.
10
赵玲玲,胥兴春.
学前儿童“双性化”教育研究综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2):126-131.
被引量:1
1
赵文进,茹欣欣.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培养与和谐社会构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41-143.
2
马志国.
男女双性化:性别角色的新思维[J]
.大众心理学,2003(3):48-48.
3
李玲玲.
幼儿双性化人格及其培养[J]
.文教资料,2009(7):153-155.
被引量:1
4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5
张怀春.
两性化人格理论与幼儿和儿童人格的优化塑造[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8(3):11-13.
被引量:3
6
石艳玲.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7-100.
被引量:28
7
陈晓荆.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模式[J]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4):60-63.
被引量:1
8
罗婷,卫泽.
“阴阳和谐”与“双性同体”之比较[J]
.东方丛刊,2003(3):25-35.
被引量:2
9
赵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
.才智,2013,0(3):90-90.
被引量:2
10
黄晓娜.
人性的两极——《圣经·创世记》神话中的两性人格隐喻[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232-233.
被引量:2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