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认为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夏王朝主要是在治水过程建立起来的,虽然也经过了稳定政权的战争,但战争对于夏王朝的国家结构影响不甚显著。夏王朝国家结构尚不完善,直接控制的疆域也局限在豫西晋南一带。夏王朝虽然号称中国第一个王朝,但其实际所控制的疆土和实施的权力与后世的王朝还有差异。商王朝是在灭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武力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武力征伐和开拓方式代替了夏王朝的和平融合方式,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权力结构也由此发生变化。商人灭夏之前,控制的疆域很小,军事力量也不很强,而代夏之后,由于继承了夏王朝的政治遗产,需要对较广阔地域实行统治,更需要防范夏朝残余势力的反攻,中央王朝无力应对这种局面,只好将各武装部族分封到各地,给予其较独立的军事、政治权力,形成了最初的分封。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局限于豫西、晋南,商朝代夏而立之后,其势力范围也以此为基础有所进退。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商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疆域开拓,尤其向东方和南方扩展势力。在征服的过程,商人加强了分封,建立了众多的封国,也形成了一定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最终由周王朝所继承,建立了完善的"封藩建卫"制度。商王朝是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周因于殷礼",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史学界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封建社会"对中国历史适用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将自战国到清朝划分封建社会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情。但讨论的领域依然是原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等,而缺乏对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度产生的内在原因深入探讨。其实中国唯一能与欧洲封建制度大体对应的历史时期,即是商周时期,只有这一时期分封制才是作为一种国家政治运作的主要制度存在,而分封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控制能力的不足,不得不借助地方的自治维持国家的稳定。欧洲的封建制也与此相似,是罗马帝国衰亡之后,蛮族从较低的文明水平进入国家阶段,形成了众多分散的蛮族政治势力,分散的蛮族依靠的是军事力量建立起国家,在继承罗马帝国政治遗产的过程中,无力实现对大地域的控制,于是不得不实行封建制。这与中国封建制的产生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所以,封建制的产生并非单纯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拓展能力有余而实际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结果。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曾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即认为封建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本文对于认识三代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有一定意义,对于认识封建制度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也有一定的意义。
出处
《南方文物》
2009年第4期78-82,共5页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