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抗震救灾看我国灾害救助的社会化探索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灾害救助社会化意味着政府虽然是救灾应有主体,但并非唯一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也有承担救灾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改革逐步加快,2008年抗震救灾中,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从捐赠救灾款物、人员搜救、医疗、心理援助到灾后重建、社会监督,中华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也为中国政府和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印象,这表明我国灾害救助社会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作者 白丽萍
出处 《经济师》 2010年第2期23-24,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30

  • 1邓国胜.非营利性机构在人口控制与扶贫中的作用[J].人口研究,1999,23(6):71-74. 被引量:11
  • 2沈红.扶贫传递与社区自组织[J].社会学研究,1997(5):32-41. 被引量:17
  • 3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47-62. 被引量:860
  • 4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社会学研究,2000,(2):91-103.
  • 5朱又红.社区服务型非营利机构面临的若干问题.社会学研究,2000,(4):18-21.
  • 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A].俞可平编译.《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
  • 7World Bank ,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n2000/2001: Attacking Poverty ,0xford University.
  • 8高鸿宾、周彬彬主编:1989-1993,"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研究"课题系列报告,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
  • 9国务院:1998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 10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453 457页.

共引文献64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