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也论明传奇是否通用及其主导因素问题——兼与马华祥先生商榷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针对马华祥先生提出"每种声腔剧种都有自己的剧本,并非采用通用的剧本"、"明传奇就是各声腔的传奇,没有脱离声腔而独立存在的传奇"的观点,本文认真梳理南戏至传奇发展过程中声腔演变的不同特点,提出声腔不能脱离传奇独立存在的见解。同时,引例戏曲史上的演出情况,证实声腔剧种之间的传奇是通用的,传奇的传播并未因为声腔差异的原因而阻隔。
作者
黄振林
机构地区
东华理工大学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60,共10页
Theatre Arts
关键词
传奇
声腔
剧本
通用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41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6
1
明·祝允明:《狠谈》,陶珽:《说郛续》卷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曾永义:《也谈南戏的名称、渊源、形成与流播》,《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俞为民.
南戏文本形态的特征及其演变[J]
.戏曲艺术,2007,28(4):13-19.
被引量:5
4
明·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册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0页.
5
侯百朋.《瓯歌与温州戏文》.温州艺术研究所编.《南戏探讨集》六、七辑合刊,1992年,68页.
6
曾永义:《中国地方戏曲形成与发展的路径》,《诗歌与戏曲》,第115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8年版.
7
流沙:《从南戏到弋阳腔》,《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第7页,台北:施和郑基金会,1998年版.
8
张庚:《中国戏曲在农村的发展以及它和宗教的关系》,《戏曲研究》第4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
9
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版,第150页,第154页.
10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海震.
戏曲管弦伴奏的演进[J]
.戏曲艺术,1992,13(1):50-55.
被引量:5
2
谢建平.
元明时期的弦索官腔和新乐弦索——兼论“曲律”形成发展的二个阶段性特征[J]
.戏曲艺术,2004,25(4):21-29.
被引量:10
3
马必胜.《海盐腔之脚本及其伴奏》,《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温州市文化局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
4
清·宋徵舆.《所闻录》
5
明·何良俊.《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6
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7
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
明·吕天成.曲品(卷下)[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9
明·吕天成.曲品(卷上)[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0
明·王骥德.曲律·论曲调名第三[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共引文献
41
1
扎拉嘎.
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兼论接受群体之结构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J]
.文学遗产,2002(5):57-69.
被引量:11
2
张振涛.
民间鼓吹乐社与寺院艺僧制度(续)[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91-98.
被引量:5
3
霍建瑜.
论明代翻案剧兴起之原因[J]
.南京社会科学,2007(4):118-122.
4
蒲国敏.
俗曲《锁南枝》探源[J]
.音乐研究,2008(5):58-62.
被引量:2
5
王淀佐,姚国成.
中国古代的矿物加工技术——传承与发展[J]
.中国工程科学,2009,11(4):9-13.
被引量:4
6
朱栋霖.
关于中国昆曲学的思考[J]
.文艺研究,2009(6):61-70.
被引量:4
7
白宁.
王骥德《曲律》中声乐演唱审美理念之分析[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8(1):100-104.
8
刘淑丽.
从《游仙梦》看清代红楼戏曲的改编、演出[J]
.红楼梦学刊,2010(3):15-28.
被引量:4
9
黄振林.
明代海盐腔昆山腔行腔差异的历史描述[J]
.戏曲艺术,2010,31(2):1-7.
10
郑劭荣,刘丽娟.
论宋元戏曲“科介”之艺术渊源[J]
.戏曲艺术,2010,31(2):20-2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
1
朱万曙.
“滚调”与中国戏曲体式的嬗变[J]
.戏剧艺术,1998(3):53-62.
被引量:5
2
詹慕陶.
关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和剧作腔调——与高宇同志商榷[J]
.戏剧艺术,1980(1):114-123.
被引量:2
3
俞为民.
南戏《白兔记》的版本及其流变[J]
.文献,1987(1):39-63.
被引量:11
4
徐朔方.??我和小说戏曲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3)
5
马华祥.
关于明传奇是否通用及其主导因素问题的新思考[J]
.戏剧艺术,2009(1):43-51.
被引量:4
6
朱仰东.
再论汤本原著《牡丹亭》的声腔问题[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76-80.
被引量:1
7
冯光钰.
曲牌: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载体和特有音乐创作思维[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1):1-15.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2
1
林籽辰.
关于明传奇是否通用及其主导因素问题的再思考——兼与黄振林先生商榷[J]
.文教资料,2018(35):221-224.
2
邹青.
明代声腔与“剧种”的关系再探[J]
.戏曲研究,2015(3):97-1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秀伟.
青阳腔再发现的学术史重访[J]
.戏曲艺术,2020,41(2):83-88.
被引量:2
1
胡静.
论戏曲就是歌剧[J]
.艺术科技,2016,29(4):170-170.
2
齐琦.
我国传统绘画元素在动画造型中的应用[J]
.参花(下),2016,0(10):157-157.
被引量:2
3
张薇.
浅谈歌唱艺术之魂——情感[J]
.黄河之声,2011(10):53-54.
4
王声振.
“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闭幕 马兰名列十佳演员榜首[J]
.中国戏剧,1989(8):37-37.
5
李亚娣.
马华声乐理念与声乐教学法的探究[J]
.青年文学家,2013(17):93-93.
被引量:1
6
包建强.
南戏声腔的流变与地方戏的产生[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13(4):22-28.
被引量:1
7
李晓军,潘桂贤.
蓝色的哈达[J]
.歌迷大世界,2010,0(3):37-38.
8
王淼,王玫.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J]
.戏剧之家,2016(21):40-40.
9
楚国举.
马华锋的笔墨人生[J]
.祖国,2016,0(24):56-56.
10
付先丽.
巴陵戏的形成及其声腔演变[J]
.艺术探索,2007,21(6):34-35.
戏剧艺术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