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发展传播学视角看气候变化报道——兼谈“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电视策划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经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激烈争论,最终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各方对此态度不一,但正如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2009中国社科院“城市与高峰论坛”讲话中所说,哥本哈根会议上,
作者
邓瑜
机构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
出处
《中国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4,共3页
Chinese Journalist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电视策划
传播学
哥本哈根
发展中国家
法律约束力
中国代表团
中国社科院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G2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1
参考文献
4
1
苏伟.《哥会议对全世界进行一场气候变化的认知普及》,中国网,2009年12月30日,http://www.china.com.cn/news/2009-12/30/content_19157144.htm.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年第一版.第73页、78页、55页.
3
郑永年.《环保经济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开端》,《联合早报》专栏文章,2009年12月1日,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1201.shtml.
4
葛剑雄.《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篇》,第193页,上海三联书店.
共引文献
2
1
赵高辉.
博客传播中传者浅析[J]
.当代传播,2005(3):56-58.
被引量:9
2
刘俭云.
民族地区舆论传播策略研究[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6):77-7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1
1
方汉文.
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的理论[J]
.国外社会科学,1998(6):40-45.
被引量:20
2
刘阳.
全球变暖:大国的责任与应对[J]
.南风窗,2007,0(16):24-25.
被引量:1
3
马修·帕特森,周长银(编译).
气候变化和全球风险社会政治学[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7(6):39-44.
被引量:5
4
郭小平.
“怒江事件”中的风险传播与决策民主[J]
.国际新闻界,2007,29(2):26-29.
被引量:12
5
司国安,苏金远.
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J]
.新闻知识,2007(5):51-53.
被引量:18
6
王艳丽.
国际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形象[J]
.青年记者,2007(14):19-20.
被引量:2
7
刘军.
怎样把握与拓展气候变化报道[J]
.中国记者,2007(8):14-15.
被引量:2
8
陈锐.
日本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的民生视角[J]
.中国记者,2007(8):25-26.
被引量:1
9
王景平 廖学诚.《公共电视(我们的岛)节目中环境议题的时空分布特性》[J].《地理学报》,2006,.
10
漆菲.《环境问题影响国家形象中国崛起需跨“环保门”》,《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8月27日第3版.
引证文献
3
1
郭小平.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以《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2009)为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7(4):18-30.
被引量:47
2
杨丽华,马继,严世敬.
对我国媒体气候报道的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8):208-212.
被引量:4
3
王云鹏.
法律视角下,气候变化报道的重点与趋向[J]
.中国记者,2015(4):97-98.
二级引证文献
51
1
相德宝,曹春晓,庄思雨.
崛起与遏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贸易战中美国家形象研究[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9(1).
2
牟俊翰.
生态传播:中国生态运动路径探索——以央视《地球故事》和《南方周末》“绿色版”为例[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51-54.
被引量:1
3
兰刚.
气候变化报道中的风险传播论析[J]
.东南传播,2012(4):37-39.
被引量:1
4
郭小平.
环境传播中的风险修辞:“委婉语”的批判性解读[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9(5):25-33.
被引量:17
5
肖显静,屈璐璐.
科技风险媒体报道缺失概析[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6):93-98.
被引量:3
6
梁艺,李晋.
看新闻报道中媒体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泰晤士报》哥本哈根峰会一篇气候报道”为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6):103-104.
被引量:1
7
张丽君.
中国气候变化形象形成的国际传播学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4):87-93.
被引量:4
8
李玉洁.
信源、渠道、内容——基于调查的中国公众气候传播策略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3,35(8):67-83.
被引量:16
9
王长潇,王丹敏.
“荷赛奖”眼中的中国形象——对1988-2018年中国获奖作品的内容分析[J]
.当代传播,2018(6):94-99.
被引量:1
10
张淑华.
建构主义视角下我国的环境问题传播[J]
.青年记者,2014(22):49-50.
被引量:1
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J]
.中国住宅设施,2011(2):7-7.
2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J]
.中国产业,2011(2):4-4.
3
本刊编辑部.
身边的环保:勿以善小而不为[J]
.中国减灾,2010,20(2):1-1.
4
刘颖,郭江涛,王鹏.
低碳经济与碳币论研究[J]
.国际经济合作,2010(1):49-53.
被引量:5
5
冯永锋.
气候变化报道的三个着力点[J]
.中国记者,2007(8):23-24.
6
冯学志.
低碳经济下,我区畜牧业的发展[J]
.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2):85-85.
7
Charles J. Hanley,郭文松.
全球气候变化会谈在着眼来年中告结[J]
.英语文摘,2010(2):4-6.
8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协议后闭幕 温家宝出席[J]
.世界知识,2010(1):8-8.
9
行业动态[J]
.印染,2010,36(1):54-54.
10
尹传红.
“变暖”变奏曲[J]
.飞碟探索,2010(9):62-63.
中国记者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