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再读福克纳尘封的玫瑰花故事——《莱巴嫩的玫瑰花》叙事策略管窥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福克纳的《莱巴嫩的玫瑰花》体现出明显的时间错置、零聚焦和内聚焦交互出现、反复叙事、审美心理时空等各种叙事策略,将两性关系表现的惟妙惟肖,同时将女性的生存状态刻画的发人深省。
作者
尹志慧
赵春彦
机构地区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语学部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部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6-108,共3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福克纳
《莱巴嫩的玫瑰花》
叙事策略
两性关系
生存状态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王守仁.
尘封的故事——读《莱巴嫩的玫瑰花》[J]
.译林,1997,0(5):215-217.
被引量:3
2
Gwyin, Frederick L, and Joseph Blotner, eds. 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 [M]. The Univ. of Virginhia Press, 1959.
3
福克纳.莱巴嫩的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
朱振武.
福克纳对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105-110.
被引量:2
5
尹志慧.
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存在主义解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7-118.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3]Faulkner,William.Selected Letters of William Faulkner.Ed.Joseph Blotner[M].Random House,1977.
2
[4]Gwyin,Frederick L,and Joseph Blotner,eds.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M].The Univ.of Virginhia Press,1959.
3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01.
4
福克纳 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5
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
丹尼尔·霍夫曼.美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214.
7
孙景尧.沟通[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8
柳鸣九.艺术中不确定性的魔力[J].文汇月刊,1986,(9).
9
Fredrick J. Hoffman. William Faulkner[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G. K. & CO. , 1961.
10
福克纳.八月之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
5
1
尹志慧,刘海林.
栖居在福克纳玫瑰花园中的女性——兼论福克纳人物塑造的存在主义倾向[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4):43-45.
2
朱振武,杨瑞红.
福克纳短篇小说在中国[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109-122.
被引量:9
3
黄卫平.
空间与主体——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3(2):139-142.
4
芦梦曦.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折射出的人生困境[J]
.青年文学家,2009,0(6X):58-59.
5
张文艳,常磊.
唤醒尘封的记忆——威廉·福克纳小说《莱巴嫩的玫瑰花》叙事研究[J]
.语文建设,2014(06X):35-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5
1
尹志慧.
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存在主义解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7-118.
被引量:4
2
韩启群.
没有男人的女人——福克纳短篇小说《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的女性主义解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3):29-32.
被引量:8
3
丁少玲.
福克纳的玫瑰隐喻[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3):111-112.
被引量:8
4
Cohn,Deborah N. history and memory in the two souths:recent southern and Spanish American fiction[M].Nashville: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1999.
5
Sartre,Jean-Paul,Hazel Bames.Tr. Being and Nothingness:An Eassy on 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M].London:Methuen & Coltd Press,1987.
6
威廉?福克纳;陶洁.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
Jones,Anne Goodwyn. Faulkner and Southern Womanhood[J].Mississippi Quarterly The Summer,1994.246.
8
李文俊.福克纳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9
胡英,刘洊波.
《到灯塔去》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展示的两性秩序[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4(6):13-17.
被引量:2
10
方珏.
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渊源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08(12):36-41.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2
1
尹志慧,刘海林.
栖居在福克纳玫瑰花园中的女性——兼论福克纳人物塑造的存在主义倾向[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4):43-45.
2
李艳飞,王秋月.
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花”意象[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0(9):115-116.
1
张文艳,常磊.
唤醒尘封的记忆——威廉·福克纳小说《莱巴嫩的玫瑰花》叙事研究[J]
.语文建设,2014(06X):35-36.
被引量:1
2
尹志慧.
超越的呼唤: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谈[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86-88.
3
尹志慧,刘海林.
栖居在福克纳玫瑰花园中的女性——兼论福克纳人物塑造的存在主义倾向[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4):43-45.
4
吴晓东.
对存在的勘探[J]
.天涯,1999,0(3):137-144.
被引量:1
5
杜海莉.
福克纳对反复叙事的解构和革新——《以喧哗与骚动》为例[J]
.时代文学,2008(8):115-116.
被引量:2
6
杨昱.
《国风》中的审美心理时空及其美学内涵[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66-69.
7
张菡.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解读[J]
.镇江高专学报,2007,20(3):40-43.
被引量:1
8
吉灵娟.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修辞性叙事结构[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108-111.
9
王守仁.
尘封的故事——读《莱巴嫩的玫瑰花》[J]
.译林,1997,0(5):215-217.
被引量:3
10
陈才忆.
福克纳作品的反复叙事特征[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75-79.
被引量:2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