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谋共同正犯成立范围初探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为解决“谋而未行”者的刑事责任问题,日本刑法在判例和理论的共同作用下创设了共谋共同正犯概念,并且在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27条规定:“二人以上谋议实行犯罪,共谋人中的某人基于共同的意思而实行犯罪的,其他共谋人也为正犯。”
作者
章盼
机构地区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
出处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4,共3页
People's Procuratorial Semimonthly
关键词
共谋共同正犯
成立范围
日本刑法
责任问题
犯罪
刑事
判例
意思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D924.11 [政治法律—刑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2
1
林亚刚,何荣功.
论“共谋”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J]
.浙江社会科学,2002(3):76-80.
被引量:11
2
[日]大塚仁著 冯军译.《刑法概说(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邓定一.
共谋而未实行,不构成共同犯罪吗?[J]
.法学,1984(6):27-29.
被引量:7
2
[英]J·C·史密斯 B·霍根.《英国刑法》[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第53页、第156-157页.
3
马克昌著 商铭暄 赵秉志主编.《关于共犯的比较研究》[A].商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从》(第三卷)[C].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309页,第331页,笫331-332页.
4
储槐植著:《荧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5
在英关法上,实质犯罪又称主要犯罪,以与从属犯罪(来遂、教唆和共谋)相对应。
6
参见赵乘志主编:《香港刑法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7页。
7
[台]洪福增著:《刑法判例研究》,汉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8
[美]迈克尔·D·贝勒斯著:《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页。
9
间接正犯本身不是共同犯罪,但从行为主体是多数这一点来看,两者具有相同之处,为了较全面地理解行为的性质,故将其放于此处加以论述。
10
林亚刚.
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J]
.法律科学,2000,18(2):92-98.
被引量:19
共引文献
26
1
赵立勋.
论共谋行为的法律性质[J]
.政法论丛,2003(4):77-81.
被引量:4
2
李兰英,马文.
监督过失的提倡及其司法认定[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5):21-25.
被引量:21
3
章惠萍.
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法的借鉴[J]
.政治与法律,2006(3):108-114.
被引量:8
4
章惠萍.
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法的借鉴[J]
.法学杂志,2006,27(4):89-91.
被引量:4
5
倪培兴.
解读客观归责理论[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1):10-19.
被引量:11
6
欧阳本祺.
论目的犯目的的地位[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3):38-43.
被引量:6
7
陈璇.
论正当防卫中民众观念与法律解释的融合——由张德军案件引发的问题和思考[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4):35-42.
被引量:15
8
徐艳阳.
论逻辑优先是我国现实法治条件下的应然选择[J]
.学术界,2007(6):159-164.
9
何荣功.
论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J]
.政治与法律,2007(6):109-114.
被引量:3
10
姜媛媛.
论刑法中的共谋[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83-85.
同被引文献
14
1
陈毅坚.
“共谋共同正犯”——一个多余的法范畴[J]
.北大法律评论,2010,11(1):239-263.
被引量:14
2
高格.
关于共同犯罪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22(1):64-71.
被引量:13
3
童德华.
正犯的基本问题[J]
.中国法学,2004(4):143-150.
被引量:32
4
金泽刚.
论共犯关系之脱离[J]
.法学研究,2006,28(2):100-112.
被引量:27
5
林俊辉.
中国刑法语境中的“共谋罪”考辨[J]
.北方法学,2009,3(2):83-91.
被引量:9
6
陈毅坚.
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以共谋为例[J]
.中外法学,2010,22(5):784-799.
被引量:13
7
刘芳,王志远.
日本共谋共同正犯理论的困境、成因及其启示[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1):138-146.
被引量:4
8
张红艳.
论德日刑法的犯罪支配理论与共谋共同正犯[J]
.河北法学,2011,29(9):176-183.
被引量:9
9
刘艳红.
共谋共同正犯论[J]
.中国法学,2012(6):113-131.
被引量:52
10
周铭川.
共谋共同正犯与共谋犯[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6):111-11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王志祥,韩雪.
共谋共同正犯脱离制度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23(2):71-80.
被引量:5
2
刘晓山,杨町.
论航空安保公约中的“共谋犯”及其与我国刑法理论之贯通[J]
.理论月刊,2019(5):113-119.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陈发明.
共犯脱离及其在刑事司法中的运用[J]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15(3):28-32.
2
童德华,杨蓓蕾.
美国刑法中共谋犯的理论根基——“平克尔顿法则”的形成与启示[J]
.交大法学,2019,0(3):103-116.
3
王林.
论共谋共同正犯在恐怖活动犯罪中的适用[J]
.时代法学,2019,17(4):110-116.
被引量:1
4
王林.
共谋共同正犯在恐怖活动犯罪中的适用——以K市“3·1”暴力恐怖案为例[J]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4):8-14.
5
陈洪兵.
共犯脱离问题的中国方案[J]
.甘肃社会科学,2021(2):127-134.
被引量:1
1
姜媛媛.
论刑法中的共谋[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83-85.
2
郑宝琦.
略论隋唐中枢机构的职能[J]
.北方论丛,1988,0(3):82-85.
被引量:1
3
陈兴良.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J]
.法学杂志,1989,10(6):14-15.
被引量:10
4
肖涵,黄欢.
浅谈阴谋犯与预备犯的关系[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5):69-72.
被引量:1
5
李邦友.
日本刑法共谋共同正犯的理论及其发展[J]
.法学评论,2001,19(1):141-145.
被引量:14
6
张兴成.
西晋王国职官制度考述[J]
.中国史研究,2001(4):53-65.
被引量:5
7
黄庆丰.
陆贽的奏议对古代公文发展的影响[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8):147-148.
8
高申东.
《金史》句读一误[J]
.中国史研究,1989(1):106-106.
9
杨鑫.
试论汉魏之际幕府制度的变迁[J]
.江汉学术,2014,33(3):97-103.
被引量:2
10
孙福喜.
秦汉太子六百石以下属官考[J]
.阴山学刊,1997,10(1):45-47.
人民检察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