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宣言与自省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作者
付立庆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80,共11页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基金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06SFB301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犯罪论体系
自省
宣言
犯罪构成理论
构成要件
理论界
违法性
支持者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7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98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1
1
刘仁文.
30年来我国刑法发展的基本特征[J]
.法学,2008(5):24-34.
被引量:8
2
梁根林.“刑事法网:扩张与限缩”,代自序,载《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页3.
3
张中秋.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J]
.政法论坛,2006,24(4):43-53.
被引量:9
4
车浩.
未竟的循环——“犯罪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展开[J]
.政法论坛,2006,24(3):63-75.
被引量:15
5
吕英杰:“兴趣与立场:刑法学的一种追思性梳理-访著名刑法学家张明楷教授”,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473.
6
陈兴良.“在中日刑事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载冯军主编.《比较刑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页481-482.
7
刘仁文:“中国刑事法律的成长路经”,载《法制日报》,2009年9月23日,第10版.
8
欧锦雄.
新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和展望[J]
.刑法论丛,2009(3):65-81.
被引量:6
9
梁根林,何慧新.
二十世纪的中国刑法学<上>[J]
.中外法学,1999,11(2):17-29.
被引量:26
10
黎宏.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
.法学研究,2006,28(1):32-51.
被引量:202
二级参考文献
117
1
杨兴培.
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下)[J]
.政法论坛,1999,17(2):57-68.
被引量:17
2
杨兴培.
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上)[J]
.政法论坛,1999,17(1):47-54.
被引量:35
3
梁根林,何慧新.
二十世纪的中国刑法学<上>[J]
.中外法学,1999,11(2):17-29.
被引量:26
4
李贵连.
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与日本影响[J]
.比较法研究,1994,8(1):24-34.
被引量:35
5
胡学相.
要件挑选原则与犯罪主体[J]
.政治与法律,1988(4):17-20.
被引量:4
6
张明楷.
犯罪论体系的思考[J]
.政法论坛,2003,21(6):25-37.
被引量:48
7
曲新久.
犯罪论体系片语[J]
.政法论坛,2003,21(6):38-45.
被引量:17
8
周光权.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J]
.政法论坛,2003,21(6):46-53.
被引量:63
9
袁登明.
国外减刑制度的立法例及中外比较[J]
.中国监狱学刊,2001,16(4):74-78.
被引量:4
10
陈新宇.
近代中国刑法语词的塑造——以外国刑法典的翻译为研究对象[J]
.环球法律评论,2004,26(4):429-438.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298
1
刘科.
司法解释中的但书规范:性质、识别方法与完善思路[J]
.政治与法律,2023(1):81-96.
被引量:4
2
纵博.
刑事证明对象理论的反思与重塑[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5):89-106.
3
刘明祥.
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及其完善路径[J]
.政法论坛,2023,41(3):81-94.
被引量:1
4
姜敏.
系统论视角下中国刑法话语体系的现代化路径[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3,38(3):33-49.
被引量:2
5
崔志伟.
刑事司法解释中“数量型释法”现象之反思[J]
.刑事法评论,2022(1):354-376.
被引量:1
6
陈璇.
刑法教义学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功能分化[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3):144-166.
被引量:8
7
洪求华.
三阶层论和四要件论之间的同源变异——以我国犯罪构成的重构为视角[J]
.刑法论丛,2020,6(4):57-81.
被引量:1
8
徐颖.
权利人同意的限缩:刑罚根据、要素与体系[J]
.刑法论丛,2018,4(4):261-292.
被引量:1
9
王鑫婕.
被害人承诺体系定位研究[J]
.法制与经济,2020(10):134-135.
10
潘億佳.
高空抛物罪构成要件的法教义学分析——基于本罪公共秩序保护法益的展开[J]
.法大研究生,2023(1):96-120.
同被引文献
21
1
郑军男,齐玉祥.
德日犯罪论体系思维模式探究[J]
.当代法学,2004,18(2):134-141.
被引量:6
2
曲新久.
犯罪论体系片语[J]
.政法论坛,2003,21(6):38-45.
被引量:17
3
黎宏.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
.法学研究,2006,28(1):32-51.
被引量:202
4
车浩.
未竟的循环——“犯罪论体系”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展开[J]
.政法论坛,2006,24(3):63-75.
被引量:15
5
韩永初.
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嬗变[J]
.河北法学,2007,25(1):117-124.
被引量:7
6
周光权.
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 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J]
.中外法学,2007,19(6):701-711.
被引量:12
7
刘艳红.
犯罪构成要件:形式抑或实质类型[J]
.政法论坛,2008,26(5):145-154.
被引量:16
8
高铭暄.
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J]
.中国法学,2009(2):5-11.
被引量:179
9
冯亚东.
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性分析[J]
.现代法学,2009,31(4):92-103.
被引量:22
10
童德华.
罪责构造的向度及程式化转向[J]
.中外法学,2009,21(4):514-532.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叶立高.
罪是违法与有责的整合——对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6):3-4.
2
马琳.
德日犯罪论的中国命运考量[J]
.政法论丛,2012(1):124-128.
被引量:1
3
董桂武.
两岸犯罪论三阶层体系比较研究[J]
.河北法学,2018,36(6):123-14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徐澍,刘树德.
“构成要件”概念考——学术史与语言学的双重视域[J]
.河北法学,2024,42(9):167-188.
2
马松建,蒋兆乾.
贪污罪的刑罚配置新论——以与盗窃罪比较研究为视角[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6-60.
被引量:5
3
王燕.
故意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问题[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2):73-75.
1
向雁.
六方会谈有进展无突破[J]
.信息导刊,2004(26):18-19.
2
杨泽军.
马英九执政两周年讲话评析[J]
.两岸关系,2010(6):8-9.
3
帅晓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要件“之构成[J]
.祖国(教育版),2013(3):482-482.
4
张尚瑶.
屏南:“有点名堂”显作为[J]
.人民政坛,2009(2):46-46.
5
张伟.
外伤后腰椎间盘突出的伤残等级评定措施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69):125-125.
6
刘恩樵.
微课:小课程,大变革[J]
.福建教育(中学版)(B版),2014(7):18-20.
7
黄博卿.
高校团组织教师视阈下优秀学生干部构成要件解析[J]
.青年与社会(下),2015,0(11):106-107.
8
龚亭亭.
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之比较[J]
.新东方,2008(2):46-48.
9
黄达进.
浅谈如何加强中学教学管理工作[J]
.学园,2012(16):92-92.
被引量:11
10
陈海林.
对一个装置的探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8):37-37.
被引量:1
中外法学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