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时间表达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时间以永恒流逝的姿态与人的生命相对峙,人类对生命的终将消失怀着永恒的忧虑和恐惧,于是,时间话题就益显沉重。汉末以来,自然灾疫泛滥与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激发了人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开始了人作为单一个体的考察。志怪小说承载这一历史现实而孕生。志怪小说里虽然有着丰富的时间表达方式,其内容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非现实因素,但其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着的富有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民众。所以,志怪作品也异常真实地凸显了民间文化里的生命智慧与情感。
作者 王晓静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历史系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6-168,共3页 Seeke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 2蒋寅.《中国诗学的思维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 3《搜神记》,干宝撰、汪绍楹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63-64页.
  • 4纪昀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第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二年,第998页.
  • 5胡邦炜,冈崎由美.《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阐释》.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页.
  • 6阳清.汉魏六朝变异语境与《搜神记》中的怪胎记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46-49. 被引量:2
  • 7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86页.
  • 8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1.
  • 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75、65、273、101-102、222、223、155-156、114、115、47、114-115页.
  • 10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285页.

二级参考文献4

  • 1[3]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 2[4]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 3[5]范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7]李衎.竹谱详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共引文献17

同被引文献4

  • 1许绍早,王万庄,《世说新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0-399、471、214、71、490、54页.
  •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 3宗白华.《美学散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215页.
  • 4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