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诗精神重建与后非非写作论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1980年代中期勃兴的新生代先锋诗歌运动中,引人注目的非非主义在不断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坚持至今。《非非》的两度复刊,也使得它在不断的变构中而进入后非非写作时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后非非写作以大介入、大拒绝和大关怀的勇气契进现实和个体生命,其倡导的"红色写作"、"体制外写作"等理念,并不是望文生义理解的与体制抗衡,而是强调以美学形式介入人的生存处境,以诗人身份承担,关注现实中人的精神苦难与迷津。后期非非主义用独特的文本形式坚持着文化批判和思想建构,为二十一世纪汉语文学写作拓展更大的生长空间,并为着现代诗歌的精神重建而继续非非。
作者 邓艮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89,共3页 Seeker
基金 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08XWB0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25

  • 1王建平.文学史不该缺漏的一章——论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3):91-97. 被引量:7
  • 2刘纳.旧形式的诱惑——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旧体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3):188-202. 被引量:29
  • 3马泰·卡林内斯库 顾爱彬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7-53页.
  • 4乔治·布莱 郭宏安译.《批评意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83页.
  • 5梁实秋.《新诗的格调及其他》[J].诗刊,1931,(1).
  • 6黑格尔 朱光潜 译.美学:第3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7田汉 郭沫若.三叶集[C].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136.
  • 8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12[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89.
  • 9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 10苏汶.<望舒草>序[A].王永生.中国现代文论选:第1册[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138.

共引文献109

同被引文献21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