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接受美学视阈下译者的主体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要忠实于作者,要追寻作者的真实意图、文本的客观意义.作者与文本的地位高高凌驾于译者之上.译者要压抑自己的主体性,在译作中隐形。本文探讨了古今译者地位的变化、文学作品意义的来源.以及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把接受美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肯定了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建构作用。
作者
李巧珍
机构地区
洛阳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出处
《文教资料》
2010年第6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接受美学
译者
主体性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5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吕俊.
具体化原则与文学翻译[J]
.外语研究,1994(1):51-55.
被引量:15
2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夏镇平;宋建平.哲学解释学,2004.
3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1994.
4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40
5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1987.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张南峰.
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
.外国语,2001,24(4):61-69.
被引量:110
2
魏小萍.
“主体性”涵义辨析[J]
.哲学研究,1998(2):22-28.
被引量:83
3
舒奇志,杨华.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4(6):115-118.
被引量:26
4
袁莉.
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
.中国翻译,1996(3):6-10.
被引量:77
5
王玉樑.
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
.天府新论,1995(6):34-38.
被引量:163
6
许钧.
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1):15-21.
被引量:85
7
谢天振.
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
.中国翻译,2001,22(4):2-5.
被引量:144
8
宋志平.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0(06).
9
(英)伊格尔顿著,伍晓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0
高宁.
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
.上海翻译,1997,0(1):7-10.
被引量:69
共引文献
1455
1
戴若愚,戚奕萱.
译者主体性中“为我”“能动”和“受动”的辩证关系——以翟理斯英译本《前赤壁赋》为例[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4(1):304-314.
2
古文菲.
试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1):416-429.
被引量:2
3
魏韵玲,姚艳萍,丁婕.
《利维坦》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与文化选择——以陆道夫、黎思复译本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2019,0(5):63-70.
被引量:1
4
何丹.
国内四种《离骚》英译本中核心概念“灵”的英译对比分析[J]
.语言与翻译,2022(2):47-53.
5
李皓天,易连英.
《三体3:死神永生》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27):35-37.
被引量:1
6
励唯璐,张琬怡.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蒹葭》两英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21):6-8.
被引量:3
7
邓高峰.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翻译伦理的视角[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9):3-6.
8
刘静.
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以《鹿鼎记》英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3):3-4.
9
李小歌.
《民国日报·觉悟》的诗歌翻译[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1):285-299.
10
钟文欣,徐未艾.
阐释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汉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J]
.现代英语,2024(5):102-104.
1
王飞.
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四重奏”[J]
.语文教学之友,2008,27(8):10-11.
2
王飞.
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四重奏”[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08(5):24-26.
3
邵建.
意义,在对话中生成[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9(9):9-9.
4
马宏雁.
《琵琶行》鉴赏[J]
.商情,2013(23):223-223.
5
张民锋.
关于文学作品意义的教学思考[J]
.文教资料,2011(8):40-41.
6
文珍.
论王士笔记中的妇女形象礼真[J]
.作家,2008,0(18):118-119.
7
贾树新.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14(2):23-33.
8
李慧,方晓强.
作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与文学作品意义的变动[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70-73.
9
邹林芳,叶继奋.
浅议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以钱钟书《围城》为例[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3):83-84.
被引量:1
10
朱尧.
论《聊斋志异》“异史氏曰”思想和艺术上的缺陷[J]
.明清小说研究,1999(4):188-195.
被引量:1
文教资料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