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综述
被引量: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关联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图式理论、运动事件框架等理论出发,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文中介绍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它对翻译研究的具体指导意义和研究前景,同时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缺陷和努力方向。
作者
朱丽燕
机构地区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37-339,共3页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翻译
综述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67
参考文献
47
共引文献
1723
同被引文献
89
引证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39
参考文献
47
1
于艳红.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J]
.语言与翻译,2005(1):53-56.
被引量:18
2
刘华文.
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再匹配现象研究[J]
.中国外语,2008,5(5):89-95.
被引量:5
3
张蓊荟.
关联翻译理论的译意观[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S2):199-202.
被引量:3
4
廖冬芳.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
.科技资讯,2007,5(9):135-136.
被引量:4
5
肖建安,王志军.
认知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2):23-25.
被引量:6
6
宋德生.
认知的体验性对等值翻译的诠释[J]
.中国翻译,2005,26(5):21-24.
被引量:61
7
高圣兵.
语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47-50.
被引量:15
8
陈振东,杨会军.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
.上海翻译,2007(1):37-41.
被引量:35
9
刘明东,刘宽平.
图式翻译漫谈[J]
.外语教学,2004,25(4):50-52.
被引量:153
10
张云.
英汉名词化对比与翻译[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69-72.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367
1
常晨光.
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6-8.
被引量:145
2
刘明东.
语境与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定[J]
.外语教学,2001,22(4):54-57.
被引量:35
3
魏平.
隐喻的翻译方式[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9(2):120-121.
被引量:6
4
耿艳梅,阮红梅.
也谈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S2):315-319.
被引量:10
5
赵彦春.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
.现代外语,1999,22(3):276-295.
被引量:645
6
郭建中.
中国翻译界十年(1987──1997):回顾与展望[J]
.外国语,1999,22(6):53-60.
被引量:45
7
陈道明.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J]
.外国语,1999,22(4):63-68.
被引量:33
8
何自然,冉永平.
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3):3-10.
被引量:354
9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被引量:502
10
陈鸿标.
英语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句法歧义句的制约作用[J]
.现代外语,1998,21(2).
被引量:20
共引文献
1723
1
李羽涵,刘永红(指导).
生命与爱情的交融:普希金“爱情是人”的解读[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20(3):17-20.
被引量:1
2
王鸿滨.
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外虚词对比中的语言“偏侧关系”及其“对齐”问题[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9,0(1):66-78.
3
王笑菊,常相荣.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方言英译研究——以《一地鸡毛》中的河南方言为例[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1(30):6-8.
被引量:2
4
丁依人.
韩中翻译中隐喻的认知翻译策略——以韩国总统文在寅2019年涉及东盟与中日韩(10+3)国家的公开演讲为中心[J]
.亚非研究,2021(1):38-53.
5
刘婷,吴春兰.
概念隐喻框架下的苗语动物隐喻及其英译方法研究[J]
.现代交际,2020(18):62-64.
6
刘巧艺.
认知视角下商务英语时文的隐喻及其翻译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0(6):38-43.
被引量:1
7
汪颖华.
小学生习作教学实践中的习作“图式”建构[J]
.生活教育,2021(19):70-74.
8
彭佳.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析——2022年网络流行语的隐喻汉英翻译[J]
.汉字文化,2023(20):160-162.
被引量:1
9
王英.
从关联翻译理论角度探讨日汉互译策略[J]
.汉字文化,2022(19):167-170.
10
段楚怡.
认知框架理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观照——以《摩登家庭》为例[J]
.汉字文化,2022(10):153-15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9
1
查明建,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59
2
彭保良.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1):25-27.
被引量:118
3
蔡毅.
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介绍巴尔胡达罗夫的《语言与翻译》[J]
.中国翻译,1982(6):12-17.
被引量:8
4
苏旬娜.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鲁迅小说《药》的隐喻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30(6):125-126.
被引量:4
5
王斌.
概念整合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1,22(3):17-20.
被引量:129
6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一)[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5):22-26.
被引量:66
7
范勇.
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J]
.外语学刊,2001(2):85-89.
被引量:46
8
王寅.
中西语义理论对比的再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7-11.
被引量:10
9
庞继贤,丁展平.
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9-12.
被引量:40
10
刘明东,秦岭.
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J]
.外语教学,2002,23(6):55-58.
被引量:64
引证文献
17
1
李亚青,吴喜才.
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5-87.
被引量:6
2
张蕾,陈曦娟.
略谈图式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与启示[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48-49.
被引量:2
3
沈晓云.
英汉运动事件的表征特征及翻译策略——以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例[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6):32-34.
4
许敏.
国内认知视阈下的古诗英译研究综述[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1):115-118.
被引量:2
5
祖婉慧.
从美学角度看跨文化翻译过程的东西方差异[J]
.前沿,2014(3):183-184.
被引量:2
6
李春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分析[J]
.科技资讯,2015,13(25):191-192.
被引量:1
7
杨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1):152-153.
被引量:6
8
颜翔.
语言学视域下英语语境的融入与应用[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6):71-73.
被引量:11
9
韦祥刚,李培隆.
医药专业词汇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应用[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B03):253-254.
10
贺娉婷.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茶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J]
.福建茶叶,2017,39(9):110-11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9
1
关迎紫.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117-120.
被引量:1
2
崔倩.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翻译交际的影响[J]
.汉字文化,2023(18):155-157.
被引量:1
3
王一汀.
浅谈英语语言学中如何创设语境并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J]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9,0(5):138-138.
4
王一汀.
英语语言学中语境功能分析及应用研究[J]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2018(9):111-111.
5
白雅.
隐喻中语言常规关系变异[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2-113.
被引量:4
6
廖林燕.
图式理论在法律英语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8):141-142.
7
李天贤,王文斌.
论文学翻译视域融合的“有界”与“无界”——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J]
.外语教学,2012,33(6):93-96.
被引量:9
8
沈亚奇,钟守满.
英汉动词语法语义结构及其翻译[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5(1):104-107.
9
许敏.
国内认知视阈下的古诗英译研究综述[J]
.宜春学院学报,2014,36(1):115-118.
被引量:2
10
刘晓华,孙媛.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析翻译过程[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4):98-100.
1
闫丽.
运动事件框架下《葬花吟》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6):115-117.
被引量:5
2
王焕芳.
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征对比及应用探析[J]
.沈阳大学学报,2009,21(6):54-58.
被引量:3
3
周长银,黄银鸿.
运动事件框架在英汉语言中的结构表征对比研究[J]
.外国语文,2012,28(S1):80-84.
被引量:10
4
邵志洪.
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与应用[J]
.外国语,2006,29(2):33-40.
被引量:49
5
文旭.
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2):91-96.
被引量:22
6
杨京鹏,吴红云.
运动事件框架下英汉空间界态的句法—语义接口实证研究——以“walk through”为例[J]
.外语教学,2015,36(4):33-36.
被引量:9
7
王国光,林岷江,单红.
运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37-38.
8
薛玉萍.
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19-221.
被引量:3
9
郭秀平.
运动事件动词语义合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新启示[J]
.考试周刊,2008,0(46):60-61.
10
张英杰.
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分析——以汉语与英语为例[J]
.品牌,2015(6):235-235.
被引量:1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