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煤气“三联产”工艺制气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分析
出处
《中国能源》
1998年第12期20-22,共3页
Energy of China
共引文献7
-
1王伟,范晓旭,那永洁,吕清刚.循环流化床多联供试验台的冷态试验研究[J].锅炉技术,2006,37(4):40-43. 被引量:13
-
2岑建孟,方梦祥,王勤辉,骆仲泱,岑可法.煤分级利用多联产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化工进展,2011,30(1):88-94. 被引量:57
-
3张宗飞,任敬,李泽海,陈钢.煤热解多联产技术述评[J].化肥设计,2010,48(6):11-15. 被引量:26
-
4窦雅玲,刘辉,程靖,李文涛,于洋.低阶煤热解多联产系统评价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确定[J].洁净煤技术,2013,19(2):69-73. 被引量:3
-
5万象明,邢国栋,王玉彬.低阶煤低温干馏技术发展分析[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5,1(2):1-6. 被引量:3
-
6刘耀鑫,方梦祥,余春江,王俊琪,吕小兰,王勤辉,骆仲泱.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技术方案研究[J].热力发电,2003,32(2):2-4. 被引量:9
-
7王俊琪,方梦祥,刘耀鑫,黄军军,骆仲泱,岑可法.以循环灰热载体热解为基础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的开发与进展[J].能源工程,2004,24(2):39-43. 被引量:14
-
1王新雷.热、电、煤气“三联产”工艺制气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1998(4):21-23. 被引量:4
-
2王新雷.热、电、煤气“三联产”工艺制气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1998,16(4):27-29.
-
3纪涛.热电煤气三联产技术简介[J].区域供热,1993(4):12-12.
-
4怀涛,陈文七.对我国热、电、煤气“三联产”技术研究开发状况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能源,1998,20(12):10-14. 被引量:6
-
5姚文超,姚璐璐,刘贝,郑培波.浅谈地源热泵与建筑节能[J].中国科技纵横,2010(9):62-62. 被引量:1
-
6李朝花,张庭久,张学俭.热、电、煤气三联产是开辟城市煤气化的新途径[J].城市煤气,2000(8):7-9.
-
7李春晓,李云峰,冷杰.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热、电、煤气三联产试验[J].东北电力技术,2002,23(10):12-13. 被引量:3
-
8郭起宏,高京泉,贺孝田.太阳能应用于道路照明的若干瓶颈问题研究[J].中国照明电器,2010(11):6-9. 被引量:4
-
9陈昭琪,万火生.浅谈电厂生活水煤气的安全管理[J].江西电力,1993,17(3):37-39.
-
10吴茂峰,刘作,渠伟.热电煤气“三联产”的试验探索[J].浙江节能,2003(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