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用畜力能源体系构成及利用形式浅探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7-400,共4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16
-
1《汉书·文帝纪》[M],中华书局版.
-
2中国百科网-百科知识·百科辞典·农用动力[EB/OL]http://www.chinabaike, eom/article/baike/1000/2008/200805 111447065. html.
-
3(宋)陈薯撰,万国鼎校注.《陈募农书校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5.
-
4(宋)罗愿撰.《尔雅翼)[M],丛书集成本.
-
5(宋)宋祁撰.《景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6(明)宋应星撰,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7《后汉书·马援列传》[M],中华书局版.
-
8(清)姚之驷撰.《元明事类钞》[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9(元)王祯撰,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
-
10(明)徐光启.《农政全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二级参考文献15
-
1刘磐修.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J].农业考古,1993(3):111-121. 被引量:8
-
2杨振红.两汉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J].农业考古,1988(1):166-173. 被引量:12
-
3陈文华.中国汉代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和有关农具的成就[J].农业考古,1987(1):90-114. 被引量:12
-
4吴文祺.从山东汉画像石图象看汉代手工业[J].中原文物,1991(3):35-43. 被引量:4
-
5唐长寿.从考古资料谈东汉庄园经济[J].四川文物,1990(4):12-16. 被引量:2
-
6.《史记·货殖列传》[M].,..
-
7.《汉书·食货志》(上)[M].,..
-
8《后汉书·循吏列传·王景传》.
-
9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10汉书·食货志,转引自.汉代农业画像砖石[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共引文献19
-
1温乐平.论秦汉时期牛的类型与产地分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34-37. 被引量:3
-
2王万盈.2006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2):126-132. 被引量:1
-
3温乐平.论秦汉养牛业的发展及相关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3):90-102. 被引量:12
-
4冯文勇,王乃昂,何彤慧.关于鄂尔多斯地区汉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探讨[J].农业考古,2010(1):57-62. 被引量:1
-
5姚义斌,徐华瑞.从汉画像石看两汉牛耕技术的进步——兼论两汉时期南方地区的牛耕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8(5):67-73. 被引量:4
-
6王树英.古代农业中传承的役牛行为[J].农学学报,2015,5(10):118-124. 被引量:1
-
7周明学.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二题商榷[J].中学历史教学,2016(7):59-61. 被引量:2
-
8郭俊然.汉代牛文化探析[J].农业考古,2016,0(6):238-244. 被引量:6
-
9郭俊然.论秦汉时牛的数量与用途[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58-61. 被引量:1
-
10李伊波,樊志民.从汉代牛耕画像石分布看西汉铁犁牛耕的推广因素[J].农业考古,2018,0(1):224-227. 被引量:3
-
1金龙腾.设施蔬菜栽培中氮肥的施用方法[J].吉林蔬菜,2012(2):37-37.
-
2李盛林,李江全.燃油的毒副作用及防护[J].农村科技,2001(7).
-
3张雁冰,艾国民,刘宏民,王克让,徐向军.植物源农药的研制及其开发现状[J].河南农业科学,2005,34(5):30-32. 被引量:22
-
4贺忠勇,葛孔福,冯晋芳,韩静,刘景喜.苜蓿的营养价值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2):52-54. 被引量:3
-
5冯象秦,冯峻之.棉花杂优利用的几种主要形式[J].中国棉花,2004,31(2):30-31. 被引量:1
-
6李占武,邵巧燕.山棱豆种植及其在畜牧养殖中的合理利用[J].当代畜牧,2011,40(2):38-39.
-
7第一章 关于自然力在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J].当代生态农业,2003,12(3):19-26.
-
8邵立.1SQ—250型全方位深松机[J].粮油加工,1994(6):22-23.
-
9第四章 关于科学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方针[J].当代生态农业,2003,12(3):71-104.
-
10贾永玲,彭文宵.盐池县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形式[J].中国水土保持,2003(8):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