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阐释学哲学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这三大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凸显了译者理解的主动性,更加明确了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阐释学在给翻译研究的认识论、实践论带来启迪的同时,其局限性也同样令人关注和深思。
作者
朱益平
机构地区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36,40,共3页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基金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K008)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阐释学:理解的历史性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局限性
分类号
B0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14
同被引文献
95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25
参考文献
7
1
朱健平.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J]
.上海科技翻译,2002(1):6-12.
被引量:32
2
谢天振.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2000,23(3):53-60.
被引量:129
3
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2001,22(4):23-25.
被引量:146
4
吕俊.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外国语,2000,23(5):49-54.
被引量:89
5
吕俊.
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
.外国语,1998,21(3):35-40.
被引量:61
6
吴萍.
现代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文本翻译者的主体性问题[J]
.外国语言文学,2004,21(4):58-61.
被引量:7
7
耿强.
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2):77-82.
被引量:29
二级参考文献
63
1
谢天振.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2000,23(3):53-60.
被引量:129
2
吕俊.
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
.外国语,2004,27(4):53-59.
被引量:126
3
贺微.
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J]
.外国语,1999,22(1):42-48.
被引量:41
4
秦洪武.
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J]
.外国语,1999,22(1):49-55.
被引量:113
5
吕俊.
翻译:从文本出发——对等效翻译论的反思[J]
.外国语,1998,21(3):35-40.
被引量:61
6
蔡新乐,郁东占.
为什么要将释义学引入文学翻译理论?——有关《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的一些问题[J]
.外国语,1998,21(2):7-12.
被引量:13
7
蒋骁华.
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2):31-36.
被引量:48
8
魏小萍.
“主体性”涵义辨析[J]
.哲学研究,1998(2):22-28.
被引量:82
9
吕俊.
世纪之交的译学三思[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2):1-7.
被引量:5
10
郑海凌.
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J]
.中国翻译,1998(6):5-9.
被引量:55
共引文献
414
1
崔小欢.
张岱散文翻译的“求真”与“求美”——以《虎丘中秋夜》翻译为例[J]
.现代英语,2020(3):29-33.
2
陈金钊.
据法阐释及意义探究[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2,40(6):3-13.
被引量:6
3
张曼.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1):71-75.
4
赵尚.
现代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的关联[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55-56.
5
胡志英.
语言与阐释:解读20世纪西方阐释学之语言观[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112-115.
6
段自力.
翻译批评的文化思考[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4):50-53.
7
刘霁,班荣学.
文化误译与译者主体性——兼评小说《浮躁》英译本[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5):51-53.
被引量:4
8
黄慧.
浅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不足之处[J]
.现代经济信息,2008(10).
9
郑意长.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王国维翻译思想评析[J]
.东方丛刊,2008(4):102-109.
被引量:2
10
赵联斌.
意义的恒定性与含义的不确定性[J]
.西部法学评论,2008(S1):139-140.
同被引文献
95
1
何立芳.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目的与策略研究[J]
.国外理论动态,2008(8):68-71.
被引量:11
2
谢天振.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2000,23(3):53-60.
被引量:129
3
仝婷婷.
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1):83-84.
被引量:3
4
郑海凌.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J]
.中国翻译,1999(4):3-7.
被引量:96
5
吕俊.
理解中的偏见与翻译的再创造[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35-38.
被引量:22
6
袁洪庚.
阐释学与翻译[J]
.外国语,1991,14(5):37-40.
被引量:40
7
陈国华.
论莎剧重译(下)[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3):51-57.
被引量:15
8
陈治安,文旭.
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
.外国语,1997,20(4):23-27.
被引量:125
9
陈国华.
论莎剧重译(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2):26-34.
被引量:32
10
何晓明.
孟子“天”论剖析[J]
.齐鲁学刊,1995(1):60-64.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1
1
刘雪岚.
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以《鹿鼎记》英译本与原作中的部分措辞差异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138-144.
被引量:9
2
姚懿珈.
A Simple Introduction to Hermeneutics[J]
.大观周刊,2012(29):23-23.
3
宁敏.
基于阐释翻译理论的翻译实践方法研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59-62.
被引量:1
4
李文杰.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30-131.
5
刘雪岚.
《鹿鼎记》英译本中的语境重构与译者显形[J]
.上海翻译,2014(3):66-69.
被引量:4
6
杨晓飞,王先华.
基于接受主义美学理论基础上的艺术主体性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5):208-209.
7
李广伟,岳峰.
阐释学视阈下《诗经》中“天”之源流及其翻译影响因素考察[J]
.中国外语,2020,17(5):100-107.
被引量:5
8
屈扬铭.
莎剧重译与话语互动——傅译莎中的译者主体性探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8(2):30-44.
被引量:3
9
张韩络,张婷,殷健.
社会认知术语学视角下英汉双语术语库的构建评价研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3(8):48-51.
10
何瑞清,马会娟.
“作者死了”“译者死了”与翻译批评乱象[J]
.外文研究,2015,3(3):67-72.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李志远.
专栏主持人语 翻译研究的“话语—社会”路径[J]
.话语研究论丛,2023(1):1-4.
2
何瑞清.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J]
.翻译界,2021(1).
被引量:2
3
杜贝.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看傅光明"原味儿莎"——以《哈姆雷特》译本为例[J]
.现代英语,2021(15):43-45.
4
赵丽,顾毅,江治刚.
“符际翻译”视角下《白蛇传》的演变与对外传播[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4):139-144.
被引量:3
5
朱雪莲.
“上帝死了”与“作者死了”的异曲同工之妙[J]
.重庆与世界,2016,33(46):69-70.
6
谭华.
中国武侠文学外译研究现状与启示——基于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的统计分析[J]
.外语教育研究,2018,6(1):49-55.
被引量:6
7
何瑞清,魏泓.
诗歌衍译的理论适用性——与邵斌博士商榷[J]
.外文研究,2018,6(1):59-63.
被引量:1
8
郎涛.
浅谈西方阐释学理论及其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
.校园英语,2017,0(31):237-238.
9
苏静,韩云波.
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野下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现状与思考[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61-68.
被引量:11
10
杨海娟.
论文学翻译的关联性、准确性、语境化及其可读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2):140-143.
被引量:1
1
陈海飞.
试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3):1-4.
2
方世忠.
合法的前见──伽达默尔诠学中的前见思想述评[J]
.江淮论坛,1994(6):18-21.
被引量:4
3
刘小云.
阐释学的文本解读[J]
.求索,2010(6):119-121.
被引量:13
4
李文杰.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30-131.
5
叶超.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J]
.卷宗,2012(5):3-3.
被引量:1
6
余亚斐.
戴震“理欲之辨”与理解的历史性批判[J]
.北方论丛,2012(1):73-76.
7
金江莲.
正确认识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17-19.
8
张彤.
现代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0(6):42-46.
9
闻继宁.
人类创造中的认知走向——胡适真理观述评[J]
.孔子研究,1997(3):107-116.
10
张奎良.
从民到人的历史切换——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新视角[J]
.求是学刊,2006,33(1):21-25.
被引量:10
理论导刊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