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南方大豆间套栽培技术及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南方气温高、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几乎都可种植大豆,为各种作物的前后茬插种一季大豆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充分利用南方优越的气候资源,采取具有不同特点的多熟、间作、套种、复种的大豆耕作制度,推广近年新育成的早熟高产品种和适于不同生态类型的栽培模式,是当前我国南方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途径。
作者
黄志平
张俊
张磊
机构地区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滁州市种子公司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4期314-315,共2页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关键词
大豆
间套耕作制
栽培技术
分类号
S565.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44.2 [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5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8
参考文献
2
1
彭中勤.江西省秋大豆的发展前景[J].中国油料,1986,(3).
2
戴瓯和.
长江中下游春大豆生长发育特性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J]
.大豆科学,1991,10(2):121-12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
1
刘迪章,许九成,方志伟.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品种生态型的研究[J]
.大豆科学,1989,8(3):261-269.
被引量:4
2
李友华.我国南方春大豆品种生态特点及引种规律探讨[J]中国油料,1986(01).
同被引文献
25
1
雍太文,杨文钰,任万军,李兴佐.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栽培技术要点[J]
.四川农业科技,2005(5):11-12.
被引量:4
2
伍晓燕,王竹,张含彬,杨文钰.
玉/豆套作对大豆开花后光合生产的影响[J]
.作物杂志,2006(3):30-33.
被引量:10
3
尹宗伦.
担起重振我国大豆产业的任务[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4):1-5.
被引量:17
4
杨文钰,张含彬,牟锦毅,任万军,雍太文,李兴佐,陈平,陈文.
南方丘陵地区旱地新三熟麦/玉/豆高效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06(5):43-44.
被引量:37
5
雍太文,任万军,杨文钰,樊高琼,牟锦毅.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J]
.耕作与栽培,2006,26(6):48-50.
被引量:49
6
张保国,夏火青,田泽勤.
油后直播棉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棉花,1996,23(4):30-30.
被引量:1
7
张树民.
大豆的合理施肥技术[J]
.农业与技术,1997(3):27-27.
被引量:1
8
梁慕勤 潘世元 梁镇林.大豆的耐荫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6,3:5-8.
9
Liebig JV.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中的应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840:81-83.
10
Umezaki T,Yoshida T.Efect of shading on the internode elongation of late maturing soybean[J].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1992,36:267-272.
引证文献
5
1
王应山,叶松庭,龙泽福,蔡淑平,吴学军,周新安.
麦、瓜、棉、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J]
.大豆通报,2006(5):3-4.
被引量:3
2
雍太文,任万军,杨文钰,樊高琼,牟锦毅.
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J]
.耕作与栽培,2006,26(6):48-50.
被引量:49
3
吴迅,张明荣,吴海英,黄玉碧,刘国林,杨克相.
我国南方耐荫大豆的现状及前景[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5):148-150.
被引量:5
4
刘大翠.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川中丘陵区的推广应用及效益分析[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2):145-147.
被引量:1
5
李娜.
烟后套种大豆品种比较试验[J]
.云南农业,2017(9):47-50.
二级引证文献
58
1
雍太文,杨文钰,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
发展套作大豆,促进四川大豆产业发展[J]
.作物杂志,2007(6):5-8.
被引量:28
2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
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
.大豆科学,2008,27(1):1-7.
被引量:185
3
翟文强,李俊华,阿力木江·赛丁,周琴,张淳,吴海波.
喀什地区小麦-甜瓜-玉米立体套种栽培技术规程[J]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A01):62-64.
被引量:4
4
翟文强,李俊华,吴海波,米岁芳,周琴.
喀什地区小麦-甜瓜-玉米立体套种栽培技术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4):613-617.
被引量:10
5
王小春,杨文钰,雍太文.
西南丘陵旱地农作制现状及旱地新3熟“麦/玉/豆”发展优势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3962-3963.
被引量:12
6
雍太文,杨文钰,任万军,樊高琼,向达兵.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吸收[J]
.核农学报,2009,23(2):320-326.
被引量:21
7
雍太文,杨文钰,樊高琼,王小春,张亚飞.
“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氮肥周年平衡施用初步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3):31-35.
被引量:15
8
雍太文,杨文钰,向达兵,张亚飞,徐礼华.
玉/豆套作模式下玉米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09,28(3):439-444.
被引量:37
9
樊高琼,杨文钰,雍太文,郑亭,任万军,王小春,龚德洪,董云章,陈敏.
不同前作对套作小麦花后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2):137-140.
被引量:4
10
雍太文,杨文钰,王小春,樊高琼.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吸收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2):167-172.
被引量:23
1
刘慧萍,樊文举,雷彬.
西吉县旱地马铃薯套种豌豆丰产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2006,20(1):58-59.
被引量:4
2
郑晓微,方孔灿,唐筱春.
西瓜-晚稻-榨菜间套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7):57-57.
3
张德生,张名昌.
玉米间套早熟茴子白栽培技术[J]
.晋中科技,1990(1):19-22.
4
金谷乔,刘炳文.
马铃薯西瓜间套栽培技术[J]
.长江蔬菜,1996(2):8-9.
5
王建林,卢志善,田小强.
玉米一红薯间套栽培技术[J]
.汉中科技,2008(4):24-24.
被引量:1
6
田爱萍,高治开.
春甘蓝—夏玉米间套栽培技术[J]
.西北园艺(蔬菜),2009(1):20-21.
7
杨长华.
果、瓜、菜间套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科技,1993(4):31-31.
8
黄玉明,黄建国,任琴,强英琴,吴迎祥,陈艳宁.
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66-66.
被引量:4
9
张炳亚,黄贤运,杨金保.
莴苣—西瓜—水稻高产高效间套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1):88-88.
被引量:1
10
管延安.
夏谷新品种介绍[J]
.科技信息,1995,0(4):20-20.
安徽农业科学
199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