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行为分析
被引量:10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5-156,共2页
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参考文献3
-
1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 被引量:364
-
2杨公仆,夏大慰,恭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
3徐元旦.《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及其创新机制与政府作用》,《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2004年版,第341页.
共引文献363
-
1魏建钢.越窑制瓷文化中渗透的越族精神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0,40(5):35-43.
-
2邹滨.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角色转换[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1):263-264. 被引量:2
-
3鲁兴启,王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簇群发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1(z1):128-131. 被引量:1
-
4徐晓燕.影响制造业产业效率的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09(6):12-14. 被引量:1
-
5段志强,王雅林.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43-48. 被引量:5
-
6葛海鹰,丁永健,兆文军.产业集群培育与城市功能优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4):36-40. 被引量:18
-
7程飞.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投资环境的改善[J].文教资料,2005(29):182-184. 被引量:1
-
8黄中伟.企业群落形成与演进的内在机制及其启示[J].社科纵横,2004,19(1):26-27. 被引量:6
-
9宋颂.“核”式供应链与传统模式供应链的分析与比较[J].商业经济,2004(6):21-23. 被引量:2
-
10项飞.地方政府在推进都市圈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定位[J].党政干部学刊,2002(11):19-2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2
-
1赵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寻求“汉阳造”工业遗址保护之路[J].美术大观,2008(12):64-65. 被引量:2
-
2蔡尚伟,王理.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218-222. 被引量:7
-
3郑岩.上海借世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政策瞭望,2010(2):52-52. 被引量:1
-
4熊澄宇.多元文化建设主体与文创产业活力包含的四个要旨[J].中原文化研究,2014,2(2):9-10. 被引量:3
-
5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4(10):143-148. 被引量:22
-
6刘喜怀.发展河北创意产业战略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2):79-82. 被引量:6
-
7王庚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3):18-21. 被引量:14
-
8金元浦.《培养文化产业的“波西米亚族”——由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谈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1日.
-
9李风亮.《“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
10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统计局网站,2011-03-23.
引证文献10
-
1刘轶.纵深、融合与反省——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1(4):184-192. 被引量:3
-
2武晓丽,王晓云,刘瑞芳.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3):83-84. 被引量:1
-
3杨晓峰,闫波,韩倩.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误区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2(25):120-121. 被引量:1
-
4曾添.政府职能在创意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对比研究[J].科教导刊,2013(11):210-212.
-
5李月敏,李卫东.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3(3):62-64. 被引量:7
-
6曾添.创意产业园区改造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以“武汉824汉阳造”改造为例[J].理论月刊,2013(6):163-166. 被引量:4
-
7肖云.创意产业主体的系统构成及其交互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6):145-153. 被引量:1
-
8张伟,苏娟.南京亚青会文化教育展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3,34(6):115-117.
-
9王琦,张庆刚,王冠韬.以创意推动文化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2X):180-180. 被引量:4
-
10徐文玉.海洋文化产业主体系统及其协同关系研究[J].中国海洋经济,2018,0(2):187-20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2
-
1姚志明.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城市品牌传播与塑造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传媒论坛,2020,0(4):136-137. 被引量:2
-
2杨冬梅.关于推进黑龙江省文化创新的思考[J].世纪桥,2011(23):17-18.
-
3付荣霞,许文静.秦唐沧沿海区域文化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44-46.
-
4田园,颜春龙.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的范式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3,28(8):91-95. 被引量:2
-
5陶晖,匡国珍.关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的“冷”思考[J].当代经济,2013,30(23):7-9.
-
6郭立.基于媒介融合角度下的广东文化产业创意发展路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7(2):26-28.
-
7王敏,吕寒.文化生态视角下艺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798为例[J].开发研究,2014(4):70-72. 被引量:3
-
8陆恒,冯诗琪.基于创意产业和创意集群的创意城市发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4):83-86. 被引量:4
-
9黄骏.地方性文化创意园区发展初探——以武汉“汉阳造”文化园区为例[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4,0(8):275-275. 被引量:1
-
10李艳.京津冀文化创意人才创业障碍与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6(1):15-16. 被引量:2
-
1马建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行为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4):107-107.
-
2杨侠.文化 科技 创意让北京影响世界[J].中国名牌,2013(2):34-37.
-
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逆市飘红[J].城市问题,2010(2):101-101.
-
4钭祺瑞,全钰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25):91-91.
-
5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J].中国印刷,2009,27(12):2-2.
-
6张慧慧.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辐射力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12):298-299.
-
7陆园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及对天津的启示[J].求知,2014(11):53-55. 被引量:2
-
8Industrial Clusters for Chengmai Zone[J].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13(7):51-51.
-
9林晓英.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途径[J].福建理论学习,2005,0(5):27-30.
-
10肖莉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效益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3(1):14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