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发表河南现代文学期刊研究文章三篇:《从文艺的视角论析〈河南〉的价值》、《抗战初期〈风雨〉周刊研究》两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河南》与《风雨》两刊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意义;而《新发现的一批七月派史料——〈中国时报〉文学副刊一瞥》,则首次披露了40年代中期七月派在河南开封《中国时报》上发表大量诗文的史实。一年之内,胡风、路翎、谷风(牛汉)、鲁藜、彭燕郊、S.M(阿垅)、冀汸、束衣人(石怀池)、聂绀弩等,奇迹般地在该报几种副刊上先后发表诗与评论文字三十余首(篇),构成了河南文坛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本刊创设地方文学期刊(包括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专栏,意在提醒:在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中,研究者的目光不应仅仅停留于京沪等大都市的文学期刊与报纸文学副刊,地方文学期刊同样具有史源价值,收藏有丰富的文学信息。据初步统计,仅河南一地,从1884年至1949年,就出版有期刊774种,文化、文学期刊约80种。地方文学期刊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地方文学期刊较清晰地反映了当地现代作家的成长历程,如师陀、姚雪垠、苏金伞等,都是先在河南地方文学期刊上练笔,然后才逐渐走上了全国文坛。第二,20世纪上半叶,国内社会生活急剧动荡,战乱等因素引起作家不断的逃亡、迁徙,从而形成了京沪与地方作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生态,文学期刊之间互动互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加强对地方文学期刊研究,必将陆续有所发现,从而为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新的、鲜活的原生态史料。《河南》、《风雨》周刊两刊以及《中国时报》文学副刊所展示的这批史料,其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河南一隅。这一事实告诉提醒我们,疏忽、怠慢地方文学期刊的研究,就有可能造成现代文学研究的贫困与残缺。当然,发掘地方文学期刊也应该有所选择,我们并非主张舍弃文学标准的盲目滥收。本期之后,我们将继续推出河南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专辑,以飨读者。
出处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2-66,共5页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