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历史早期"治教"融合的传统,对后世亦有着深厚影响。明代塾师于基层社会中的社会活动,就不仅限于"教"的范畴之内,也包含了一些"治"的内容。塾师的终极生存目标,也更趋向于"治"而非"教"。同时,塾师以儒学"生员"为主体的构成状况,亦使塾师的社会性格与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了"生员"或"士"的身份范畴之下。因此,在明代社会中,虽然随着私塾教育的发展,塾师之社会规模也急剧增长,但终因这种以职业为核心的内在聚合力的缺乏,而未能趋向于一种职业群体的整合。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JA770017)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NENU-SKA2007002)
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团队项目(NENU-SKD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