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0-114,122,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5
-
1多德 淘传进 译.《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255页.
-
2高兆明.生活世界视域中的现代技术——一个本体论的理解[J].哲学研究,2007(11):102-108. 被引量:7
-
3格里芬编 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185页.
-
4黑尔德 孙周兴编 倪梁康译.《世界现象学》[M].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3页.
-
5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年..
-
6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3年、1972年、1980年..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
9芒福德,2008年.《技术与人的本性》,载吴国盛编.《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10齐曼,2002年.《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二级参考文献41
-
1A.格鲁恩瓦尔德.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6):10-14. 被引量:19
-
2哈贝马斯,郭官义.评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J].世界哲学,1986(3):71-74. 被引量:20
-
3王伯鲁.广义技术世界的结构与演进规律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2):74-78. 被引量:3
-
4王国豫.德国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J].哲学研究,2005(5):94-100. 被引量:31
-
5阎孟伟.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与现象学运动[J].哲学研究,2006(6):20-26. 被引量:5
-
6朱葆伟.高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公正[J].天津社会科学,2007(1):35-39. 被引量:7
-
7F拉普.技术科学的思维结构[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92,29,130.
-
8黑尔德.2002年:《<生活世界现象学>导言》,见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9胡塞尔.2005年:《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
-
10Habermas, Jurgen,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thy , Boston: Beacon Press.
共引文献823
-
1尚晶,李宪印.“技术”与“职业”: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逻辑澄明[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4):13-19. 被引量:3
-
2谢梅,凡秦林.技术创新与适度伦理框架的构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2):198-206.
-
3薛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性回归与人文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2):50-54. 被引量:3
-
4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5李东晓.高校德育价值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刍议[J].文教资料,2007(28):165-167. 被引量:1
-
6施霏霏.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剖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5(2):83-85. 被引量:16
-
7张梅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J].文教资料,2006(21):9-10. 被引量:2
-
8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9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10王时中,杜雄柏.论哲学世界观与科学图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z1):57-59.
同被引文献149
-
1杜鹏.生活治理:农民日常生活视域下的乡村治理逻辑[J].学习与实践,2021(5):112-123. 被引量:48
-
2王向阳.国家如何引领私人生活的变革——基于近年来农民生活治理实践的考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1,22(5):14-23. 被引量:12
-
3陈力丹.“用时间消灭空间”——马克思恩格斯传播技术思想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290-296. 被引量:19
-
4吴家清.从普通认识论到文化认识论:认识论视角的新转换[J].现代哲学,1999(1):28-32. 被引量:8
-
5E.拉兹洛,默明哲,章绍武.即将来临的人类生态学时代[J].国外社会科学,1985(10):43-46. 被引量:26
-
6顾伟铭.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对传统经验论和先验论的批判[J].哲学研究,1984(4):63-70. 被引量:2
-
7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J].中州学刊,1996(6):65-70. 被引量:66
-
8王安忆,弗里德里克.詹明信$杜克大学比较文学系.人人有手机,城市还有故事吗?——关于写作、技术与历史经验的对话[J].书城,2013,0(7):5-15. 被引量:1
-
9H.-G.伽达默尔,刘杰.文化与传媒[J].世界哲学,2003(4):101-104. 被引量:7
-
10杨亭.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2):165-168.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6
-
1李云舒.后人类时代的“主体”转向与自然审美[J].中国美学研究,2023(2):372-398. 被引量:1
-
2马立明,黄泽敏.从景观到造梦:传播学视阈的“元宇宙”与伦理反思[J].新媒体与社会,2022(1):123-135. 被引量:3
-
3盛春辉,郑文范.技术与资本互动的逻辑共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295-299. 被引量:5
-
4左璜,黄甫全.关照社会性世界的网络化生活--国外新兴网络化行动研究述论[J].学术研究,2012(2):50-58. 被引量:7
-
5文成伟,郭芝叶.论技术对生活世界的规定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6):41-44. 被引量:2
-
6王超,李奇伟.“黄金大米”:风险时代技术理性的失范与规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2):109-117. 被引量:6
-
7芦文龙.技术型规范及其可通约性刍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100-104.
-
8叶大扬.后人类时代的审美:技术追问与机器之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4):119-122.
-
9何孔潮,唐义燕.儿童生活世界中的技术:本质、价值与限度[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9):1-6. 被引量:1
-
10周梅玲.论数字化时代人的虚拟生活与现实幸福[J].文化软实力,2021,6(1):22-2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4
-
1汤璇,匡野.迭代、支撑与缓冲:未来传媒图景中的数据要素作用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4):173-183.
-
2吴世玲.元宇宙背景下的虚拟主播发展与应用[J].电视技术,2023,47(2):164-166.
-
3邓素文,陈梦稀.行动研究与高师院校教学文化自觉[J].现代大学教育,2013(3):27-30.
-
4郭泽忠.社团活动:高职生的人文观照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3):160-163. 被引量:1
-
5杨国栋,齐季.融会当代信息技术观的行政哲学建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3):93-99. 被引量:1
-
6刘旭霞,刘渊博.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中的公众参与[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5):61-66. 被引量:2
-
7燕云捷.高校大学生科技风险法制教育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1):124-128. 被引量:4
-
8吴晓烨,刘钒.转基因社会问题中科学家的角色定位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3):15-17.
-
9张刚要,李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技术具身性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7(1):7-11. 被引量:9
-
10张茂伟.媒介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东南传播,2017(5):82-85. 被引量:1
-
1张桂芳,陈凡.技术与生活世界[J].新华文摘,2010(15):138-141. 被引量:1
-
2唐明.生活的逻辑[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6):1-1.
-
3赵丽丽,林革.音乐家偏爱的数[J].数学大世界(下旬),2009(9):14-15.
-
4龙迪.梦——清理心中的哀伤[J].父母必读,2000(12):15-16.
-
5张国亮.试析有部与中观的“自性”范畴[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1(1):103-104.
-
6谢惠媛.政治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柏拉图与马基雅维里思想的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14(5):49-52. 被引量:1
-
7费尚军.博弈问题的伦理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4):42-47. 被引量:4
-
8丁永为.试论中国家庭教育中的思维方式问题[J].中国家庭教育,2008(1):8-12.
-
9费尚军.博弈问题及其伦理意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6):41-45.
-
10徐艳如.从岩佐茂的环境哲学看我国的生态建设[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99-10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