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诠释学”构建的任务旨趣与路向规划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18,共3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1
-
1Hans--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p.275.
-
2F.R安克施密特.《历史与转义:隐喻的兴衰》.韩震译,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页.
-
3伽达默尔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211页.
-
4阮元等.《经籍纂诂》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
5Hana--Geo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New York: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p.263.
-
6伽达默尔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
7施莱尔马赫.《诠释学讲演》.载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
8保罗·利科.《诠释学的任务》.载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第429页.
-
9Kurt Mueller-Vollmer,The Hermeneutics Reader:Texts of 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London:Blackwell,1986,p.83.
-
1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7页.
共引文献177
-
1车玉玲.意义世界的消解与重建——科学时代的形而上学[J].江海学刊,2004(4):47-52. 被引量:2
-
2王启发.南朝时期学术走向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130-140. 被引量:1
-
3周光庆.朱熹《四书》解释方法论[J].孔子研究,2000(6):48-58. 被引量:10
-
4张强.言意之辨发生的历史及其文学阐释[J].文艺研究,2002(5):42-48. 被引量:4
-
5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J].中国社会科学,2004(5):84-91. 被引量:7
-
6张强.司马迁与《鲁诗》及荀子之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4(6):188-190. 被引量:2
-
7尚永亮,王蕾.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J].文艺研究,2004(6):42-50. 被引量:7
-
8孙迎光.析教育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2-13. 被引量:4
-
9周国栋.为“中学”寻找价值依据——王国维学术观的一种新解读[J].中国文化研究,2002(3):147-157.
-
10齐世荣,于沛.“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试论当代人写当代史与后代人写前代史[J].史学理论研究,2001(2):5-10. 被引量:5
-
1夏目蓝.开会这档事[J].南方人物周刊,2008,0(24):64-64.
-
2朱·奥·考弗尔,朱力安(译).哑默之舞(散文)[J].世界文学,2009(4):144-155.
-
3何明星.《管锥编》的诠释学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59-64. 被引量:2
-
4淮茗.古代小说知多少[J].华夏文化,2003(3):34-35.
-
5李丽琴.经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儒家《诗》教观——以“思无邪”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15(2):83-93. 被引量:4
-
6理解与感悟[J].杂文选刊,2005,0(3):56-56.
-
7尹雪华.从《蒹葭》接受史看《诗经》诠释学特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0):36-39.
-
8曹洪洋.经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门诠释学[J].东疆学刊,2012(2):31-38.
-
9读客图书热推松本清张多部长篇作品[J].岁月(推理)(下半月),2014(1).
-
10杨乃乔.比较诗学视域下的儒家诗学研究——兼谈经学信仰与儒者风范及其他[J].学术月刊,2012,44(9):92-10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