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89,共9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二级参考文献48
-
1罗志田.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J].历史研究,1999(3):5-23. 被引量:33
-
2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J].历史研究,1995(5):117-132. 被引量:35
-
3高全朴,强豈之.“五四”时期李大钊同志反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斗争[J].历史研究,1959(6):19-31. 被引量:4
-
4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9(3):20-35. 被引量:88
-
5陆剑杰.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哲学研究,1999(11):22-31. 被引量:16
-
6邓野.王揖唐的“社会主义”演说和“问题与主义”论战的缘起[J].近代史研究,1985(6):253-257. 被引量:11
-
7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4):120-152. 被引量:33
-
8龚书铎,黄兴涛.胡适与李大钊关系论[J].史学月刊,1996(1):62-70. 被引量:3
-
9张先贵.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9(5):86-92. 被引量:8
-
10马以鑫.“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4):65-72.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44
-
1张武军,邱迁益.言论空间机制的探求与重返“五四”的可能——从王玉春的《五四报刊通信栏与言论空间建设研究》谈起[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0(3):326-342.
-
2张俊列,刘欢.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道路探索[J].当代教师教育,2021(1):15-23.
-
3唐小兵.后五四“社会科学”热与革命观念的知识建构——以民国时期左翼期刊为中心的讨论[J].史林,2022(1):130-141. 被引量:3
-
4罗志田.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J].近代史研究,2005(3):44-82. 被引量:33
-
5罗志田.整体改造和点滴改革:“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二[J].历史研究,2005(5):100-116. 被引量:15
-
6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J].安徽史学,2006(2):87-96. 被引量:8
-
7虞和平.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6(5):71-91. 被引量:1
-
8尤小立.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以《每周评论》时期为中心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6):87-96. 被引量:5
-
9艾丹.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9(4):27-29. 被引量:1
-
10吴效马.近五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进展与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9(5):89-9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56
-
1林晨.晚清末期的文学行旅与女性形象[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4. 被引量:3
-
2晓谷.重提历史的真实——答商金林先生[J].粤海风,2010(5):66-69. 被引量:1
-
3北塔.述论穆旦诗的英文翻译[J].诗探索,2010(3):194-207. 被引量:7
-
4汪卫东.《野草》与佛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1):75-85. 被引量:16
-
5陈玉兰,骆寒超.词的运思结构对新诗的影响[J].河北学刊,2010,30(1):87-92. 被引量:1
-
6罗振亚.日本俳句与中国“小诗”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86-198. 被引量:17
-
7蒋蕾.东北沦陷区中文报纸:文化身份与政治身份的分裂——对伪满《大同报》副刊叛离现象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85-190. 被引量:10
-
8孙玉石.论吕德申小说创作及其与一种文化精神之联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45-55. 被引量:1
-
9彭春凌.“另一个中国”的敞开——大众媒体的西部行记(1935—1937)[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152-159. 被引量:6
-
10乔以钢,刘堃.晚清“女国民”话语及其女性想像[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41-50. 被引量:17
-
1魏晓耘.胡适——五四教育改革的先锋[J].德州学院学报,2002,18(3):94-96. 被引量:1
-
2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4):34-41. 被引量:4
-
3裴娜.浅议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心理健康现状[J].考试周刊,2010(43):195-195.
-
4刘桂兰.日记——师生沟通的桥梁[J].宁夏教育,2005(1):27-27.
-
5郭剑波,尤云弟,许敏.浅论留日学生与浙江近代教育[J].教育史研究辑刊,2007(3):24-27. 被引量:1
-
6刘文星,帅克蓉.忆夫子——帅平均老师[J].郭沫若学刊,2010(1):4-4. 被引量:1
-
7张家康.张东荪退出中共上海发起组以后[J].红广角,2013(9):36-38.
-
8蒋纯焦.五四前后教育论争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3):1-9. 被引量:2
-
9蔡可.语文实践与语法学习——从胡适“五四”前后对“文法”的认识说起[J].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2009(11):54-57.
-
10蔡可.语文实践与语法学习——从胡适“五四”前后对“文法”的认识说起[J].中学语文教学,2009(7):13-16.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