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对深入研究汉语代词史有一定意义。殷商时期"我"为复数,"余""朕"为单数。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表示单数的第一人称代词一样,是"余(予)"、"朕"、""、"吾"、"台","我"单复数同形。战国至西汉,"吾"、"我"既可以表示单数,也可以表示复数,但表示单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表复数的频率;"余(予)"、"朕"只能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复数的表达方式,就是"吾侪"、"吾曹"、"吾属"的使用,这是"我"所没有的。秦至汉初时,"吾"后仍然可以加"属"、"等"、"众"构成"吾属"、"吾等"、"吾众"等词语表示复数。秦至汉初,出现了一例指称复数时也可以有形式上标志的"我侪"。西汉中晚期,"我"后跟"属"、"曹"等复数形式标志的例子增多。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70,共4页
The Northern Forum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批准号06BYY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