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坛,侗族作家、人类学家潘年英的创作独具一格,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跨文体写作,这与他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早年潘年英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书籍,并经常对家乡黔东南进行田野调查,深深地为家乡的贫困和传统价值观的不断崩溃而痛心伤怀。不过,他的田野调查报告不是以专业民族志的模式写成的,而是运用缓慢的抒写笔调、细致的"深描"手法和情感的恰当流露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曾经秀美无比的田园诗画,讲述了一个个美丽而忧伤的民间故事。人类学家对传统文明渐渐消逝的忧思愁怀就这样通过文学形式表现了出来。潘年英本人也正是凭借他的人类学的文学写作而引起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界学者的关注。《伤心篱笆》是潘年英"人类学笔记系列"之一,由一组中短篇小说集成,讲述的是"‘少数’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下自然走向衰败的无情历史"。本书采用"深描"的手法对盘村景象加以详尽的描述,并通过讲述盘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失殆尽的历史,引发读者对乡村现代化代价的深刻反思。
出处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68,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