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结构工程师》
1998年第4期46-47,共2页
Structural Engineers
二级参考文献4
-
1朱百里,1990年
-
2朱百里,计算土力学,1990年
-
3赵锡宏,上海高层建筑桩筏与桩箱基础设计理论,1989年
-
4王德荣,矩阵结构分析理论,1974年
共引文献9
-
1王玮,方忠年.疏桩-筏板复合基础的现场原位测试[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4-6. 被引量:3
-
2吴怀忠,王汝恒,郭文,初文荣.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5):117-119. 被引量:2
-
3石磊,杜修力.框剪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地震反应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0,5(1):53-61. 被引量:3
-
4陈俊,昌永红,赵海平.一种实用的桩-筏-土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33(1):39-46.
-
5严平,龚晓南.桩筏基础在上下部共同作用下的极限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2):87-95. 被引量:7
-
6陆培俊.桩距调整对土-桩-上部结构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2,32(5):53-55.
-
7刘龙.上部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抗震性的影响[J].城市地理,2016,0(8X):166-166.
-
8邓晓燕,何放龙.桩—格式基础梁共同作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3,30(3):27-29.
-
9邓晓燕,何放龙.桩-梁基础共同作用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6):94-97.
同被引文献5
-
1陆培俊.高层建筑结构-桩-土共同工作空间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3,15(6):59-70. 被引量:10
-
2杨敏.上部结构与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摘要)[J].岩土工程师,1991,3(3):57-60. 被引量:3
-
3张丽娟,刘斌,韩江.疏桩基础承载性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1):1116-1118. 被引量:11
-
4张丽娟,刘斌,韩江,单宏伟,孙立民.疏桩基础变形性状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295-297. 被引量:5
-
5管自立.广义复合桩基——疏桩基础设计的若干问题[J].建筑结构,2003,33(4):40-45.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3
-
1王玮,孙荣玲,方忠年.疏桩—筏板复合基础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比较[J].山西建筑,2007,33(26):162-164.
-
2李俊才,纪广强,宋桂华,张琼,王志亮,严小敏.高层建筑疏桩筏板基础现场实测与分析[J].岩土力学,2009,30(4):1018-1022. 被引量:6
-
3张正浩,林柏,章华,徐和财,王青松.模型试验与软土地区疏桩桩基工程之原位实测土抗力的主要区别[J].建筑结构,2017,47(S2):469-47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