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外源种质对大豆的遗传改良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综述了大豆外源种质对我国品种的遗传改良情况,指出遗传基础狭窄是制约大豆产量潜力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建议广泛利用外国优异种质进行遗传改良,这是提高我国大豆产量潜力、改善品质和抗性的重要措施。
作者
卜秀艳
包雪艳
机构地区
抚顺农业特产学校
沈阳农业大学
出处
《杂粮作物》
CAS
2010年第2期83-84,共2页
Rain Fed Crops
关键词
大豆
遗传改良
外源种质
分类号
S565.103.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2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147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4
1
张淑珍,杨庆凯.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
.大豆科学,2000,19(4):320-325.
被引量:10
2
程砚喜,王维田.
大豆高产杂交育种的亲本利用及种质来源简述[J]
.大豆通报,1998(6):24-24.
被引量:2
3
叶兴国,王连铮.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亲缘关系概势分析[J]
.大豆科学,1995,14(3):214-220.
被引量:25
4
陈学珍,谢皓,陈岩,邱丽娟,李莉,黄雨平,张静,白宝良.
大豆杂交F_(4)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参数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2004,2(4):520-526.
被引量:5
5
栾晓燕,陈怡,杜维广,张桂菇,满为群,谷秀芝.
大豆轮回亲本回交效应的研究[J]
.大豆通报,1995(5):8-8.
被引量:1
6
胡喜平,刘忠堂,郭泰,齐宁,张荣昌,吕秀珍,王志新,吴秀红.
利用美国大豆矮源进行矮秆半矮秆育种的研究[J]
.大豆科学,2001,20(3):209-214.
被引量:14
7
杨琪,王金陵,杨庆凯,高凤兰,吴宗璞.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J]
.大豆科学,1994,13(3):200-206.
被引量:5
8
付玉清,杨庆凯.
大豆脂肪酸组份含量的正反交效应和配合力分析[J]
.大豆科学,1994,13(1):9-14.
被引量:7
9
张淑珍,葛秀秀,杨庆凯,吴俊江.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及相关、通径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1):31-33.
被引量:3
10
盖钧镒,崔章林.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7(3):19-23.
被引量:49
二级参考文献
42
1
陈学珍,谢皓,李莉,邱丽娟.
大豆杂交F_2代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17(4):1-7.
被引量:8
2
黄承运,满为群,陈怡,杜维广,栾晓燕,张桂茹,谷秀芝,王彬茹.
东北大豆丰产种质的拓宽与改良——Ⅰ.品种间杂交F_1代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分析[J]
.大豆科学,1993,12(3):190-196.
被引量:10
3
张国栋,王金陵,孟庆喜,杨庆凯,吴忠璞,高凤兰.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J]
.大豆科学,1989,8(1):1-10.
被引量:19
4
李永忠.
东北春大豆区一些主要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J]
.大豆科学,1989,8(1):107-111.
被引量:11
5
崔润芝,李延军.
夏大豆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J]
.华北农学报,1994,9(4):59-64.
被引量:15
6
盖钧镒,崔章林.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7(3):19-23.
被引量:49
7
邱丽娟,王金陵,杨庆凯.
大豆高蛋白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研究——Ⅰ大豆杂交F_2、F_3、F_4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特点[J]
.大豆科学,1990,9(4):271-277.
被引量:30
8
王金陵 盖均镒.大豆育种.作物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9
胡明祥.大豆杂种后代籽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4,6(6):40-44.
10
团体著者,中国大豆育种与栽培,1987年
共引文献
147
1
宗春美,任海祥,潘相文,王燕平,孙霞,李文,杜维广,刘宝辉.
高脂肪高产大豆品种东生79的选育及系谱分析[J]
.大豆科学,2020,39(1):39-44.
被引量:5
2
宁海龙,李文霞,李文滨.
大豆脂肪酸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12):1873-1877.
被引量:3
3
王延玲,丰震,赵兰勇,吴祥春,王文莉.
仙客来花药培养外植体消毒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4,34(4):8-9.
被引量:9
4
史宏,刘学义.
野生大豆抗旱性鉴定及研究[J]
.大豆科学,2003,22(4):264-268.
被引量:27
5
李艳,董中东,崔党群,陈磊,徐书果.
133份小麦亲本材料氮磷利用效率的聚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76-78.
被引量:13
6
谢华,关荣霞,常汝镇,邱丽娟.
利用SSR标记揭示我国夏大豆(Glycine max(L.)Merr)种质遗传多样性[J]
.科学通报,2005,50(5):434-442.
被引量:15
7
雷勃钧,卢翠华,钱华,李希臣,吕云波,赵凯,刘广阳,杨兴勇.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J]
.大豆科学,1995,14(3):203-208.
被引量:27
8
徐瑞婷,曹永强,张伟,谢甫绨,王海英.
大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性状的利用研究 Ⅶ.地理远缘杂交大豆F_3、F_4代短果枝性状的遗传规律初探[J]
.辽宁农业科学,2005(4):1-4.
9
朴日花,刘章雄,关荣霞,常汝镇,郝再彬,邱丽娟.
华南沿海地区南方夏大豆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4):435-440.
被引量:14
10
胡超越,王振民,潘荣云.
大豆5种油脂脂肪酸含量的配合力分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486-48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8
1
谢甫绨,董钻,王晓光,孙艳环.
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1993,12(1):81-85.
被引量:32
2
温振民,张永科.
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
.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被引量:586
3
苏瑶,胡振大,王美琴,汪德安.
高稳系数法分析水稻新品种高产稳产性[J]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2):119-121.
被引量:71
4
王金陵.
东北地区大豆株型的演变[J]
.大豆通报,1996(1):5-7.
被引量:32
5
杨德,盖钧镒,马育华.
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J]
.大豆科学,1990,9(1):9-18.
被引量:18
6
刘建兵,李贵全,焦碧婵,李玲.
高稳系数法对大豆新品种(系)的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3):347-349.
被引量:45
7
陈学珍,谢皓,田炜炜,白宝良,于同泉,路苹,徐晓洁.
不同产地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表现与相关性分析[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21(3):9-14.
被引量:19
8
张礼凤,李伟,王彩洁,徐冉,戴海英.
山东大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4):450-454.
被引量:70
9
薛勇彪,王道文,段子渊.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6):486-490.
被引量:24
10
LU Z Z,YANG J H,LI Y H. QTL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 in soybean[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01):51-54,72.
引证文献
3
1
沈维良,赵开兵,林艺.
基于高稳系数法的大豆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
.园艺与种苗,2012,32(7):1-2.
被引量:3
2
王继亮,宗春美,王德亮,王燕平,蒋红鑫,杨丹霞,傅蒙蒙,王磊,任海祥,赵团结,杜维广,盖钧镒.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在佳木斯的表型鉴定及利用探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1,43(6):996-1005.
被引量:1
3
聂波涛,刘德泉,陈健,崔正果,侯云龙,陈亮,邱红梅,王跃强.
北方春大豆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J]
.作物学报,2024,50(9):2248-2266.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林秀芳,陈灿.
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糯玉米品种高产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
.湖南农业科学,2015(4):1-3.
被引量:11
2
张素梅,刘玉芹.
国审大豆品种临豆10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
.大豆科技,2017(6):30-33.
被引量:3
3
张中伟,杨海龙,付俊,谢文锦,李方明,高旭东.
辽宁玉米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22(11):48-50.
被引量:1
4
孟珊,徐婷婷,朱小品,狄佳春,朱银,杨欣,邹淑琼,杨雪,覃翠华,颜伟.
江苏大豆地方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3,24(2):419-436.
被引量:13
1
V.P.S.Panwar,邱敦莲,等.
外源种质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J]
.国外作物育种,2002,21(6):37-37.
2
刘宗华,汤继华,胡彦民,黄西林,季洪强,季良越,罗福和,陈伟程.
利用外源种质选育强优势玉米杂交种[J]
.作物杂志,1998(S1):101-103.
3
甄瑞申.
小麦现代育种的外源种质利用[J]
.农作物研究资料,1989(3):7-11.
4
李建刚,韩卫红,马翔龙.
高产玉米新品种洛单248的选育[J]
.中国种业,2008(10):49-50.
被引量:2
5
叶金才.
利用外源种质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及强优势杂交种的实践与思考[J]
.山东农业科学,2000,32(3):11-13.
被引量:4
6
谢国禄(摘译).
真胞质硬粒小麦中的物种胞质特有基因不改变田间表现[J]
.作物育种信息,2006(5):20-20.
7
张祖新,郑用琏,李建生,刘纪麟.
三峡地区10个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潜势[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5):449-454.
被引量:21
8
张志国.
贵州山区玉米种质的改良[J]
.玉米科学,2004,12(4):26-28.
被引量:4
9
农业工程[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8,14(22):36-41.
杂粮作物
201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