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看不见的人》象征主义手法赏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自从美国黑人在北美定居以来,他们在美国这个白人主宰的社会中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身份的探求。区别于大多数的美国黑人文学,《看不见的人》一书中,作者拉尔夫·埃利森并没有过多的对种族主义加以渲染,而是对黑人的生活境况、自身的身份缺失做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
张雁
机构地区
天津财经大学经外系
出处
《文理导航》
2010年第8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象征主义手法
美国黑人文学
赏析
种族主义
生活境况
埃利森
拉尔夫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
1
陈慧.
象征手法、象征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J]
.河北学刊,1982,2(3):121-125.
被引量:10
2
李莉.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象[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236-238.
被引量:3
3
郭铭.
出神入化的象征手法——试析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店员》的写作特色[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1):74-75.
被引量:3
4
蒋翃遐.
《伙计》的象征艺术[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2):51-54.
被引量:4
5
张丽华.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4):19-2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张静.
象征主义手法在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J]
.海外英语,2016(14):158-159.
1
周海燕.
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4):13-16.
被引量:1
2
谭惠娟.
论拉尔夫·埃利森的黑人美学思想--从埃利森与欧文·豪的文学论战谈起[J]
.外国文学评论,2008(1):106-114.
被引量:3
3
陈超.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埃利森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2):36-38.
被引量:1
4
洪洁.
走出混沌[J]
.文艺争鸣,2001(4):35-39.
5
刘晓洁.
看得见的小说——评《六月庆典》[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2(6):28-29.
6
埃里克·纽霍尔,甘文平,孟庆凯.
思想模式与创造力——论拉尔夫·埃利森为何未完成他的第二部小说[J]
.当代外国文学,1997,18(3):153-161.
被引量:3
7
陈超.
从美国黑人状况及埃利森经历探析《无形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0):84-85.
8
陈超.
爵士乐的和谐之音——论爵士乐对拉尔夫·埃利森创作的影响[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49-52.
9
谭惠娟.
拉尔夫·埃利森的第二部小说《六月庆典》为何难产?[J]
.当代外国文学,2007,28(3):62-67.
被引量:5
10
谭惠娟,张静静.
呼应与对话:埃利森与巴赫金之比较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0(5):141-149.
被引量:3
文理导航
2010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