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5-96,共2页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参考文献4
-
1Terrados et al. Effects of Training at simulated Altitude in Performance and Muscle Metabolic Capacity. Eur, J. Appl Physiol, 1988,57,203-209.
-
2Terrados et al. Is Hypoxia a stimulus for Synthesis of Oxidative Enzymes and Myoglobin. J. Appl. Physiol, 1990,68 : 2869-2372.
-
3代毅,金文泉.间断缺氧耐力训练对大白鼠一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3,14(1):35-37. 被引量:4
-
4刘海平.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递增负荷运动实验和运动能力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1):70-77.
共引文献7
-
1王荣辉,邢文华,刘桂华,张一民.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低氧训练对大鼠腓肠肌LDH和MDH活性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8,18(5):75-78. 被引量:11
-
2姚俊,刘海平.世居高原男子长跑运动员海拔2260-2630m交替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39-41. 被引量:2
-
3张琴,肖国强,许小辉.正常和低氧环境下递增负荷运动时通气阈、乳酸阈的变化[J].体育学刊,2009,16(7):105-109. 被引量:3
-
4王荣辉,刘桂华,胡琪,张一民.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3):31-33. 被引量:22
-
5李之俊,阮恩茜.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下)[J].体育科研,1998,19(1):18-23. 被引量:3
-
6林文弢,郑选梅,徐国琴,翁锡全.不同氧浓度环境下个体乳酸阈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6):81-84. 被引量:6
-
7刘晔,刘桂华,陈珑,周锦林.模拟海拔4000m高原训练1~3周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和血清睾酮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41-44.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208
-
1丁涛,都祖德.从第15届世界杯足球决赛进攻方式的应用看现代足球进攻的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12(3). 被引量:15
-
2杨桦.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4):60-62. 被引量:67
-
3袁野,魏日昂,彭祥忠.关于休斯“足球获胜公式”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79-82. 被引量:15
-
4王君.1998年U—23全国足球锦标赛进攻情况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59-63. 被引量:12
-
5耿建华,马成全.谈现代足球战术打法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70-72. 被引量:26
-
6张先松.应用Q型聚类对田径达标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2):48-50. 被引量:6
-
7周新华,袁建国,王巍,郭清和,马申,何建福,王世奎.对第15届世界杯足球决赛阶段失球因素的聚类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1995,15(6):37-41. 被引量:6
-
8陈志强.体育评价方法研究─优势分析评价法[J].中国体育科技,1994,30(10):6-9. 被引量:4
-
9张吉祥.亚、非足球队攻防技战术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2,23(4):22-25. 被引量:7
-
10张路.足球进攻型打法与防守型打法的区别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科学,1993,13(2):25-29.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52
-
1李可可,葛耀,施鲜丽,徐自升.2005-2006赛季CBA参赛队攻防能力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2):108-112. 被引量:8
-
2孙杰.2006—2007赛季CBA参赛队攻防能力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7):85-90.
-
3胡剑平.2008年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前8名球队攻防能力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3):122-125.
-
4陈湘,陈阳阳.2009赛季中国足球甲级联赛各队攻防能力的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4):71-73. 被引量:3
-
5赵小云,沈陆娟.基于Matlab的NBA赛程分析与评价模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3):96-102. 被引量:1
-
6刘毅,任建立.2010年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前16名球队进攻能力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192-193.
-
7郑溪,谷磊.第16届亚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前8名球队防守能力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196-196.
-
8刘毅.第16届亚运会女子篮球比赛各球队防守能力的应用分析[J].时代教育,2011(4):153-153.
-
9贾宝,王晓瑜.2009-2010CBA各参赛队攻防能力综合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7):116-120. 被引量:1
-
10刘毅.2009—2010赛季CBA各队攻防能力的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50-5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17
-
1张明.基于Probit线性回归对2019~2020赛季CBA联赛前12支球队攻防综合能力分档研究[J].运动精品,2021,40(7):89-91.
-
2范家辉,高博.对第22届世界杯首次采用“5换人”规则的分析[J].体育视野,2024(1):112-114.
-
3谭佳.现代篮球运动防守的技战术特点与应用[J].体育视野,2020(3):55-56. 被引量:2
-
4周海魁.面向东京奥运周期世界篮坛实力格局及中国男篮发展对策剖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0(3):93-95.
-
5王一鸣,林朵,刘文杰.第十八届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攻防能力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2):166-169.
-
6贺青,杨浩.第十二届欧洲杯足球赛进攻技术运用情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7(10):150-150.
-
7杨浩 ,徐金山 ,王利永 .第12届欧洲杯足球赛传接球技术运用情况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3(4):44-45. 被引量:1
-
8高巍,杨浩.第十三届亚洲杯足球赛常用进攻、防守技术运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6,27(2):74-77. 被引量:2
-
9曾凡波,杨宗友,张群,陈丽,龙家勇.第29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国队与赛队犯规特征对比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5):207-211. 被引量:5
-
10贾宝,王晓瑜.2009-2010CBA各参赛队攻防能力综合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7):116-120. 被引量:1
-
1柳志雄,詹晓梅.第30届奥运会中国女篮整体实力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2):62-64.
-
2杨管.第26届亚洲女篮锦标赛各参赛球队攻防竞技实力对比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6,29(2):46-48.
-
3何鹏.第28届男篮亚锦赛前12名球队攻防能力分析——兼论中国男篮发展方向[J].福建体育科技,2016,35(1):38-40. 被引量:3
-
4蒋治华,姚磊.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规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6):603-607. 被引量:3
-
5李国,马德森,孙庆祝.第30届奥运会女子篮球项目参赛球队技术统计的RSR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3):43-50. 被引量:77
-
6熊洋,鲁光启,马冀平.运用TOPSIS法及RSR法对CBA 2013—2014赛季各队进攻能力的综合评价[J].运动,2014(18):20-22.
-
7甘素芹.TOPSIS法和RSR法相结合综合评价CBA联赛各队攻防能力的探讨[J].运动,2014(19):29-31.
-
8李彦龙,常凤.第31届奥运会男篮技术综合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12-16. 被引量:1
-
9蔡冠蓝.2013美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各参赛队技术统计的RSR分析[J].体育科技,2015,36(2):39-40. 被引量:4
-
10陈晓鸣.我国少年甲组男篮运动员心理素质与专项成绩的关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