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二。笔谈仍处在无"常"的状态,这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状态。浙江大学的江弱水标举了几位现代诗人在1930年代通过古典意境来表达现代诗情的事例,肯定了他们使中国古典诗学获得新生的努力。他认为,这些诗人当年对传统与现代的兼容与有机转化是值得我们今天注意的。北京师范大学的谭五昌提出,要在求"变"和守"常"中寻求动态平衡。他认为,"变"表现为一种现代性焦虑,包括语言形式和技艺手法等的"常"则表现为对诗之为诗的传统价值的认可与持守。陈卫否定"常"在诗的形式因素中的存在,认为"常"就是诗意。来自现代山水诗人孔孚的家乡山东的曹丙燕从山水诗的视角论述了她对"变"与"常"的关系的看法,她说,面临古诗的巨大成就及由此培养起来的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现代诗人要立足于变化了的现实,才能更好地实现"变"与"常"的接通。这个笔谈我们还会继续下去,欢迎各方神圣各抒己见,踊跃赐稿。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中国现代诗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回归本位,从诗的外部研究扩展到内部研究,从社会学的推进到美学的推进,这是新时期起始的现代诗学的一个发展倾向。因此,探讨新诗技巧的论文或论著在现代诗学占据了显眼的位置,就不足怪了。近30年,这方面的有影响之作,还是不止两三部的。而且,新诗的理论和创作实现了某种程度的互动,技巧论对于新诗创作的确有所推动。当然,站在今天的高度回顾既往,也可以感到技巧论存在的局限,甚至理论误区。张德明博士对近30年的技巧论著述进行了全面梳理与研究,提出了作者的视角与见解,难能可贵,建议读者对他的论文认真一读。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6,共2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