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以古释古”到“代圣立言”——论传统学术话语系统的恢复与再生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失语症:传统学术话语的当代问题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话语系统是该民族的思想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的思想巨匠和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这些思想巨星的精妙思想则由他们的话语系统表达,并活在其话语系统当中;
作者
李会富
机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6期77-82,共6页
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话语系统
传统学术
再生
立言
民族文化
学术话语
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
分类号
C092 [社会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09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2
1
金学军,肖化,张军朋.
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之辩证关系[J]
.社会科学家,2008,23(3):150-153.
被引量:11
2
刘笑敢.
“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43(2):76-90.
被引量:100
二级参考文献
35
1
朱国华.
学术语言的几个层次——兼论晦涩[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75-78.
被引量:3
2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68页.
3
杨荣国.简明中国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8.
4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一.台北:三民书局,1993:252.
5
古棣(关锋).老子通:上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序23.
6
高僧传: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2:152.
7
陈寅恪.支愍度学说考//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8—99.
8
古正美.天王传统与佛王传统.台北:商周出版,2003:87-91.
9
袁保新.再论老子之道的义理定位——兼答刘笑敢教授[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7,7(2).
10
任继愈.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老子哲学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香港:崇文书店,1972.
共引文献
109
1
李宜.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委探讨[J]
.哲学评论,2019(1):19-37.
2
任蜜林.
中国哲学“自我”觉醒的历程——四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之反思[J]
.中国儒学,2020(1):226-257.
3
卞清波.
从出世到超世:支遁逍遥新义及其思想史意义再探[J]
.宏德学刊,2022(2):89-104.
4
魏后宾,张岂之(指导),谢扬举(指导).
格义与反向格义:文化融合的两条进路[J]
.思想与文化,2019(1):413-425.
5
刘雅君.
普遍政治秩序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话语重构——以贡献制的体制功能为线索[J]
.社会科学,2021(6):150-160.
被引量:4
6
雷艳芝.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路径的初步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28-130.
7
刘笑敢.
从注释到创构:两种定向两个标准——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2):90-102.
被引量:16
8
张汝伦.
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4):60-76.
被引量:37
9
彭国翔.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4):77-87.
被引量:20
10
马向辉.
不可通约性视阈下的王国维译论——《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的现代阐释[J]
.求索,2008(2):165-16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1
1
宋宽锋.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5):55-59.
被引量:1
2
张汝伦.
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4):60-76.
被引量:37
3
李翔海.
论“以中释中”[J]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被引量:7
4
颜炳罡.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话语体系范式转换之得失及未来走向[J]
.文史哲,2010(1):14-17.
被引量:9
5
陈波.
面向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J]
.晋阳学刊,2010(4):12-20.
被引量:14
6
乔清举.
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J]
.中国社会科学,2014(11):43-62.
被引量:36
7
宋宽锋.
中国哲学界缺乏思想创造力的学理根源探究[J]
.人文杂志,2014(11):1-6.
被引量:2
8
周晔昊,李尔洁.
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商务英语教学——也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J]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55(2):3-6.
被引量:3
9
于万锁.
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成因与对策[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93-96.
被引量:16
10
张志伟.
一种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关于“形而上学”译名的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2):15-22.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2
1
李岩清,卓丽杰.
经济新常态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思考[J]
.智库时代,2018,0(17):30-32.
2
宋宽锋.
“反向格义”的纷争与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1):38-4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尹连根.
庄子与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J]
.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6):99-110.
被引量:8
2
李子婕,石碧球.
推倒摇晃的本质主义——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理论的再反思[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26-31.
3
刘飞飞.
从“格义”到“言意之辨”--论汤用彤对“格义”的研究[J]
.哲学评论,2021(1):90-107.
1
王占峰.
后殖民主义理论之中国文化传递[J]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1):78-82.
2
宋均芬.
评价学人的三个尺度[J]
.汉字文化,2009(2):18-19.
3
王富.
浅议“失语症”理论与后殖民理论的关系[J]
.学术界,2006(2):233-236.
4
欧阳中石.
文化承传要“立德、立学、立言”[J]
.党建文汇(上半月),2014(4):32-32.
5
杨名.
浅论礼乐对于言的规范及意义[J]
.科教文汇,2009(14):251-251.
6
彭健.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0(6):24-24.
被引量:3
7
帆影.
修“知”,即为修“行”[J]
.互联网周刊,2017,0(3):69-69.
8
张承承.
国际交流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症”[J]
.党政干部参考,2015,0(22):33-33.
9
蔡德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J]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3,14(1):74-78.
10
李更.
未遂采访[J]
.文学自由谈,2009(5):132-135.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