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8年第4期5-7,共3页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7
-
1王天生,王瑶EM一一崛起的生物新技术,贵州日报,1997年10月22日第四版.
-
2The Assam Revicw 8 Ten News,V01.83,NO.8 1994,l-l.
-
3谢继金.台州地区茶园肥料投入现状与对策[J].贵州茶叶,1994(1):11-14. 被引量:1
-
4魏国雄.贵州茶园土壤主要理化性状与培肥措施[J].贵州茶叶,1996,24(4):16-19. 被引量:4
-
5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际钾肥研究所,名优茶生产中的钾和镁,1997年10月.
-
6农业微生物前言[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0,.
-
7辜阳平,邓欣,谭济才.发展茶叶绿色食品 为我国茶叶扩大出口创造条件[J].贵州茶叶,1998,26(1):1-3.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5
-
1吴洵.第四纪低丘红壤茶园钾的成土迁移和丰缺诊断[J].茶叶科学,1994,14(1):9-16. 被引量:17
-
2布和敖斯尔,张东威,刘力.土壤硒区域环境分异及安全阈值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5,32(2):186-193. 被引量:106
-
3陈宗懋.迎接茶叶进口国和产茶国在农药残留问题上的新挑战[J]中国茶叶,1994(06).
-
4王文武,谭济才,邓欣.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维持无公害茶叶生产[J].茶叶通讯,1997,24(2):23-26. 被引量:3
-
5谭济才,邓欣.茶园施用增产菌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1,17(2):136-14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4
-
1俞美英.茶园无公害栽培技术[J].茶业通报,2000,22(4):23-25. 被引量:6
-
2王先容,费明贵.瓮安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调查与培肥措施[J].耕作与栽培,2014,34(1):48-49. 被引量:2
-
3胡伊然,周雪,莫雪,刘慧龙,易维洁,张钦.贵州茶园土壤氮、磷流失的危害及其防控[J].耕作与栽培,2015,35(6):44-46. 被引量:3
-
4曹顺爱,吕军.土壤母质及其物理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J].茶叶,2003,29(1):13-16. 被引量:36
同被引文献8
-
1苟红旗.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1997,13(3):7-9. 被引量:2
-
2田永辉.不同土壤对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影响[J].茶叶通讯,1998(4):22-23. 被引量:20
-
3田永辉,魏国雄,夏绍湄,卢天国.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J].中国茶叶,1999,21(2):20-21. 被引量:16
-
4田永辉,魏国雄,夏绍湄,卢天国.土壤物理性状对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影响[J].蚕桑茶叶通讯,2000(1):6-8. 被引量:6
-
5田永辉,田永军.贵州生态茶园模式及效益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0,28(3):46-48. 被引量:22
-
6田永辉.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固氮菌组成及多样性研究[J].福建茶叶,2000,23(3):19-21. 被引量:21
-
7田永辉,夏绍湄,卢天国.茶树根际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生态位[J].茶叶通讯,1999,26(4):13-16. 被引量:20
-
8田永辉,魏国雄,夏绍湄,卢天国.茶树不同品种对根际固氮微生物的影响[J].广东茶叶,1999(3):22-2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7
-
1叶秋萍.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6,29(4):3-5. 被引量:2
-
2田永辉,梁远发,魏杰,王家伦.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00(3):14-16. 被引量:15
-
3田永辉.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贡献研究[J].贵州茶叶,2000,28(3):22-23. 被引量:11
-
4田永辉.茶树根际氮、磷、钾有益微生物群落研究报告[J].贵州茶叶,2001,29(1):14-18. 被引量:1
-
5田永辉.不同基因型茶树根际氮素微生物及酶活性动态研究[J].贵州茶叶,2001,29(1):19-21.
-
6贺望兴,胡桂萍,石旭平,李琛,邓鹏.茶树根际固氮菌研究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6(6):28-31. 被引量:1
-
7辛董董,葛兰英,张浩.茶园施用豆粕发酵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茶叶品质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9(3):22-30. 被引量:5
-
1刘坚.用途广泛的EM生物技术[J].华东科技,1998(11):26-26.
-
2韩国栋,李增芳.EM生物技术在祁县种植业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2001(5):18-18.
-
3刘汝温,张福群.EM在大棚黄瓜上的应用[J].农家顾问,1996,0(4):18-19.
-
4周春明,杨坚,梁书林.“EM”生物技术小议[J].西南园艺,2001,29(2):51-52. 被引量:1
-
5EM-绿色科技的春天[J].农民致富之友,2001(11):5-5.
-
6吴应元,宋元周.生姜生产应用EM生物技术效果好[J].安徽农业,2000(1):25-25. 被引量:4
-
7钟庆.微观世界的一大变革——EM生物技术[J].科学中国人,1996(6):53-53.
-
8黄树君,刘明芳.EM生物技术——人类未来的希望[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1997,0(1):41-42.
-
9农业革命[J].科技文萃,2000(2):10-16.
-
10公羊.拯救地球的EM技术[J].农经,1997,0(7):2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