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毒瘀学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为风、火、痰、瘀、虚5大类,《中医内科学》教材即是此观点。近年来,随着“毒”的概念提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就毒瘀学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初探如下。
作者
杨利
张志强
机构地区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
出处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5-126,共2页
New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中风病
毒瘀学说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04
同被引文献
133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07
参考文献
7
1
周庆博,骆丰.
中风热毒论[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3):176-178.
被引量:22
2
刘轲,李建生.
解毒降浊法在中风病中的地位[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893-894.
被引量:4
3
杨利,黄燕,蔡业峰,杜宝新,陈红霞,卢明,黄培新.
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459-460.
被引量:149
4
高学敏.
通塞脉片临床应用概述[J]
.北京中医,2003,22(1):64-64.
被引量:16
5
曹树平,陈荣明.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80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2):116-117.
被引量:4
6
顾锡镇.
通塞脉片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0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2):83-84.
被引量:9
7
韩景献,韩力.
通塞脉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7):591-592.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施红,黄玲,刘少毅,郭文贵,刘如玉,谢其杨.
石斛五味子对家兔4项衰老指标影响的对比研究[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3(4):221-223.
被引量:7
2
张学文,陶根鱼,李军,况时祥.
中风先兆证发病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1993,2(1):7-15.
被引量:38
3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被引量:6068
4
白丽敏,孙红梅,朱培纯,庞鹤,吴海霞,许红.
清开灵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P物质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6):67-69.
被引量:21
5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被引量:33058
6
鲍益铭.
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脑血管意外45例[J]
.陕西中医,1996,17(9):388-388.
被引量:11
7
张华荣,姜国辉.
党参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1996,13(5):17-21.
被引量:39
8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1(2):56-57.
9
彭世桥 柴英勤 等.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脑梗塞[J].浙江中医杂志,1991,26(12):540-540.
10
伊藤荣一.黄连解毒汤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3):35-35.
共引文献
204
1
李成辉,任宝琦,黄镛.
从治风先治血理论在支气管哮喘中的运用阐释[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7):79-81.
被引量:3
2
吴婧,张志辰,李中浩,刘冲冲,董笑克,刘金民.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中医证候要素演变[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1):74-78.
被引量:29
3
李伟东,狄留庆,羊亚香.
复方通塞脉片提取工艺的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4):24-27.
被引量:2
4
马云枝,庄志江,张丽红.
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后高热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2005,25(6):35-36.
被引量:7
5
黄燕,郭建文,张燕婷,缪晓路,刘茂才.
中风病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研究[J]
.新中医,2005,37(11):79-80.
被引量:16
6
林信富,朱亨炤,雷惠新,林求诚.
中风病痰证与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观察[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15(2):4-5.
被引量:14
7
窦志芳,郭蕾,张俊龙,张鑫.
中风病证候动态时空特征研究的思考[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9-140.
被引量:3
8
仇锦春,卞慧敏,张启春,高超.
通塞脉片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71-73.
被引量:12
9
李涛,田桂杰,张蓝,魏国威,马倩,王茂林,韩景献.
体温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关系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4-26.
被引量:4
10
张聪,高颖.
从病机看中风病证候要素[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468-469.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133
1
苏红梅.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6例[J]
.陕西中医,2007,28(2):144-145.
被引量:9
2
武秋娣.
滋阴潜阳汤治疗肝阳暴亢型缺血性中风[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1):1356-1356.
被引量:5
3
梁兴伦,袁爱梅,朱敏洁,李琛,唐丽春,任君草.
黄连、水蛭、莱菔子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6,4(3):21-23.
被引量:20
4
简文佳,时晶,倪敬年,魏明清,田金洲.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鉴别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865-868.
被引量:75
5
高玲焕,邹莉波,迟天燕.
β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学中作用研究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S1):41-45.
被引量:9
6
聂志玲.
缺血性中风的辨证施治[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0):707-708.
被引量:10
7
陈可冀,李连达,翁维良.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2.
被引量:243
8
申锦林.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J]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3):19-20.
被引量:10
9
张家庆.
新的HOMA-IR——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测胰岛素抵抗[J]
.中华糖尿病杂志(1006-6187),2005,13(4):245-246.
被引量:54
10
陈秀,李作孝,佘秋琼.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大鼠实验性脑出血脑损伤中的作用[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5):347-349.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11
1
艾宗耀,王楠,卢惠荣,王娅玲,嵇冰,肖梅红,杨春华.
活血通络解毒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696-697.
被引量:5
2
侯凌波,郭建文.
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2,32(6):785-786.
被引量:4
3
侯凌波,郭建文.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2,32(10):1405-1406.
被引量:4
4
练春玲.
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3):50-51.
被引量:9
5
仲爱芹,徐士欣,张军平.
从瘀毒论治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3):573-575.
被引量:23
6
冯跃明,杨辉.
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6):179-182.
被引量:33
7
贾芸,易燕锋,艾宗耀,肖梅红,嵇冰,杨春华,陆周翔.
活血通络解毒方对脑缺血Wistar大鼠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079-2081.
被引量:4
8
梁兴伦,朱敏洁,李琛,周文锐,童迪夷,陆媛,陈似俊,陆文会,陈缵珅.
从胰岛素抵抗角度探讨化瘀解毒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3):1642-1647.
被引量:5
9
黄志平,张俊锋,洪枫,陆志峰,邱峰.
醒神通腑方联合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疗效及对VCAM-1、IL-10、TNF-α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7,26(6):1055-1057.
被引量:11
10
杨一帆,王豆,李涛,闫咏梅.
中医药分期治疗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2022,43(4):534-537.
被引量:9
二级引证文献
107
1
迟显苏,魏竞竞,刘红喜,刘悦,郭春莉,张允岭,梁晓.
基于“治未病”理论从瘀毒微观指标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2,56(9):43-47.
被引量:4
2
杨慧艳,车志英,陈东晖,王国斌.
化痰通腑泻热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14,46(8):37-39.
被引量:6
3
李红,刘晓玲.
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80例[J]
.河南中医,2014,34(9):1709-1710.
被引量:4
4
艾宗耀,李烨,肖梅红,杨春华,王娅玲,王楠.
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9):2262-2264.
被引量:9
5
艾宗耀.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2061-2063.
被引量:20
6
许石隆.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2):48-49.
被引量:4
7
梁晖,黎斌,黄鸿程,黄倩如.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对血清过氧化氢酶水平影响[J]
.福建中医药,2015,46(4):1-3.
8
董启武.
脑梗死中医治疗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6):101-102.
被引量:8
9
贾芸,易燕锋,艾宗耀,肖梅红,嵇冰,杨春华,陆周翔.
活血通络解毒方对脑缺血Wistar大鼠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079-2081.
被引量:4
10
张秀丽,李玉芹,任海霞,李瑞双,刘瑞东.
强脑消瘀煎治疗脑梗死55例[J]
.河南中医,2015,35(12):2951-2953.
1
肖雪,朱同刚.
小议《伤寒论》中的痞字[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798-798.
被引量:8
2
赵慧娟,龙明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近况[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3):240-242.
被引量:12
3
刘绪银.
继承创新建规范——国医大师张学文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J]
.中医临床研究,2010,2(20):100-102.
4
寿清和.
对“膜原为三焦之门户”的理解[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8):1038-1038.
被引量:7
5
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
方证与方剂运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106-107.
被引量:5
6
潘卫.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J]
.当代医学,2008,14(20).
被引量:2
7
谢忠礼,杨盟.
《伤寒论》三阳病理论在艾滋病表证期的应用探讨[J]
.中医学报,2012,27(7):781-782.
被引量:2
8
胡月华,何扬子.
背俞功能带整体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5):1225-1226.
被引量:1
9
田杰,郭丽颖,贾建伟.
火证浅析[J]
.陕西中医,2012,33(9):1268-1270.
被引量:4
10
李致重.
再论“中西医结合”的定义[J]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3-4.
被引量:5
新中医
2010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