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诶话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7

On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the Ei Languag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词汇上60%的汉语词,第一百核心词中多达53个的壮语词,一套侗水语言的清鼻、边音声母,集合汉语土拐话和壮语的韵律特征,以及中心语成分绝大部分在后的汉语语法特点,构成了广西融水诶话的混合语色彩,而这是在历史上一种特殊环境中高度交际压力之下形成的。 The Ei language spoken in Rongshui Coun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s a ereolized language. It contains quite a few features either from the Kam-Tai languages or local Chinese speeches. The Ei language took shape in a special environment in history with high communication pressures.
作者 曾晓渝 高欢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2,共7页 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基金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侗台语言接触类型及其变异机制研究>(06BYY055)研究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二级参考文献39

共引文献69

同被引文献38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