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呈现出文学史定位回归正态,具体研究多围绕发生动因、渊源、内容分类、创作主旨、游仙模式、具象解析、文本细读等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出土文献、与汉代仙文化的关系方面,地域研究、阶层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拓空间。
作者
徐华
机构地区
华侨大学文学院
出处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6-49,共4页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
基金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关键词
秦汉游仙文学
回顾
展望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1
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4
1
王凤霞.
以空间超越求长生久视——先秦两汉诗骚作品的求仙模式[J]
.社会科学战线,2004(2):108-114.
被引量:3
2
张宏.
《楚辞章句》的屈子形象和游仙模式[J]
.社会科学辑刊,1996(6):142-146.
被引量:2
3
李乃龙.
论仙与游仙诗[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5(2):3-8.
被引量:5
4
李永平.
游仙诗特点及分类[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4):64-66.
被引量:2
5
张树国.
论巫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5.
被引量:2
6
张振龙.
汉代游仙思想发展的文化心理契机[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8(3):80-83.
被引量:2
7
葛晓音.
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序张宏《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5):155-157.
被引量:3
8
朱立新.
试论楚辞远游系列的结构模式及其对游仙诗影响[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5):91-97.
被引量:5
9
王宗昱.
评汉人辞赋中的神仙思想[J]
.天津社会科学,1995(6):86-91.
被引量:1
10
刘银昌.
《焦氏易林》游仙诗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114-117.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61
1
张德水.
祭坛与文明[J]
.中原文物,1997(1):61-68.
被引量:20
2
龚维英.
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J]
.求索,1987(5):94-99.
被引量:11
3
周建忠.
楚辞研究热点透视(六)[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4):6-11.
被引量:3
4
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
5
永瑢.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32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
6
[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小说与方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
[1]郭茂倩.乐府诗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
[14]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
49
1
李昊.
《焦氏易林》与汉代宗教文化构建[J]
.宗教学研究,2008(3):194-197.
被引量:1
2
李乃龙.
游仙诗中的帝王形象问题[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26-29.
3
任美衡.
历史呈现与茅盾文学奖的“题材类型”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68-74.
4
张影,元昊,张宏.
两汉祭祀文化研究初探[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30):111-112.
5
郭晓婷.
2004年南朝文学研究综述[J]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1):19-22.
6
储晓军.
新时期魏晋游仙诗研究述略[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8-12.
被引量:2
7
孙娟.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6):51-54.
被引量:2
8
彭建华.
论汉乐府游仙诗的艺术特色[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14-17.
被引量:1
9
叶杰英.
鲍照挽歌、游仙乐府浅探[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5):72-73.
10
龚玉兰.
游仙中的咏怀与咏怀中的游仙——兼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抒情性[J]
.求索,2007(11):186-18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6
1
凌郁之.
游仙文学刍论[J]
.兰州学刊,2006(9):59-61.
被引量:4
2
陈洪.
论《楚辞》的神游与游仙[J]
.文学遗产,2007(6):15-24.
被引量:8
3
曾礼军.
《太平广记》神仙小说中的“白鹤”意象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9,29(5):121-125.
被引量:2
4
黄景春.
秦汉魏晋神仙思想的继承与嬗变——兼谈小南一郎“新神仙思想”说存在的问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287-293.
被引量:4
5
张振龙.
汉代游仙思想发展的文化心理契机[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8(3):80-83.
被引量:2
6
梁海燕.
汉乐府游仙诗的音乐背景考察[J]
.乐府学,2015(2):114-126.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苏筱.
游仙歌谣的起源、嬗变及传承[J]
.地域文化研究,2022(2):92-98.
1
孟兆臣.
从统计数据看小报中的现代文学史料[J]
.社会科学战线,2008(3):177-182.
被引量:5
2
张艳存,于向辉.
试析古代文学的地域和流派[J]
.文学教育,2015(11):126-126.
3
刘育霞.
论曹操的神仙思想及其游仙诗[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43-46.
被引量:2
4
新书架[J]
.古典文学知识,2015,0(4):79-79.
5
《清词序跋汇编》[J]
.古典文学知识,2015,0(3):141-141.
6
新书架[J]
.古典文学知识,2015,0(5):79-79.
7
新书架[J]
.古典文学知识,2014,0(6):115-115.
8
罗振亚.
现代诗派的发生动因与历史流变[J]
.求是学刊,1999,26(3):79-83.
被引量:2
9
喻镇荣.
“三国”与对联[J]
.景德镇高专学报,1997,0(1):38-41.
10
李瑛.
报告文学写作试探(下)[J]
.潭江文艺,2000(3):14-14.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