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响河南省体育后备力量来源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
出处
《天中学刊》
1998年第2期96-97,共2页
Journal of Tianzhong
同被引文献7
-
1彭贻海,徐本力.论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新变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3):53-56. 被引量:10
-
2左琳,王晓谭,建安.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运动员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18(4):34-35. 被引量:23
-
3体教结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而努力──《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J].中国学校体育,1999,18(3):3-3. 被引量:7
-
4曹灵,李明.我国大中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4):21-23. 被引量:29
-
5左琳,周涛,赵德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技能训练安排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0,19(6):33-34. 被引量:6
-
6杨再淮,余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6-10. 被引量:64
-
7赵玉亭,蒋志学,权德庆,余学锋,代三育,王祖埠,刘永敏,查晓峰,罗普云.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2):4-6. 被引量:60
二级引证文献34
-
1郭礼贤,饶耀平.21世纪中国比较教育概念的范式转变:观点与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S1):48-57.
-
2许益芳.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0-25. 被引量:26
-
3佟远堂.“体教研合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2):161-165. 被引量:14
-
4周映春.我国“体教结合”系统工程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3-16. 被引量:19
-
5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26(1):82-85. 被引量:61
-
6廉建军,叶佳春,钟文正,古文东.“足球之乡”城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05,23(6):128-130. 被引量:3
-
7徐持忍.上海市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31-35. 被引量:33
-
8董伦红,尹恒,梁祖强.广东省男篮后备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5):52-53. 被引量:1
-
9毛晓荣,何勤.四川省业余体校乒乓球运动员出路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1):54-55. 被引量:4
-
10从群,何颖峰.科教兴体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研,2007,28(4):77-81.
-
1田慧.荷兰中小学生的运动损伤[J].中国学校体育,1992,11(6):66-66.
-
2朱长喜,康维勋.体育后备力量的训练与青年运动员的选拔[J].辽宁体育科技,1989,11(1):35-35.
-
3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圆满闭幕[J].运动,2011(13).
-
4王进,马飞.从九运会体操比赛分析我国第28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后备力量的现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94-97. 被引量:1
-
5张涛.浅析乒乓球运动员的早期培训[J].乒乓世界,2014(6):108-109. 被引量:2
-
6杨建民.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选材[J].体育研究与教育,1997,20(2):35-38. 被引量:1
-
7李晓锋.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与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12):110-111.
-
8温祝英.对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现状及其致因的探讨[J].体育世界,2008(1):80-81. 被引量:4
-
9贾新建.开封市部分中学体育活动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对策[J].科技资讯,2010,8(18):245-245.
-
10陈武山,张明飞.女子优势项目蝶泳后继乏人,总体进步幅度不如美国——从“七城会”看我国竞技游泳后备力量的现状[J].游泳,2012(1):5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