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龙场悟良知 养性在践履——论阳明学的核心与性质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学术界普遍认为:龙场悟道是悟到了"心即理","心即理"是阳明学的核心,这是理论思维的结果。深入考察龙场悟道这一史实,龙场悟道既不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也不是悟到了"心即理",而是悟到了良知。在此基础上,可以说阳明学的性质是德性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
作者
赖忠先
机构地区
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156,共5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关键词
龙场悟道
心即理
心之本体
良知
德性之学
智性之学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李德芳.
试论王阳明的“心即理”说[J]
.贵州社会科学,1985(2):71-76.
被引量:1
2
赖忠先.
从贵阳到南昌:致良知说的提出过程[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0.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周松柏.
阳明对儒学本体功夫论的继承和发展[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9-22.
被引量:1
2
魏战刚,赵华朋.
试论王阳明德育教育模式[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4-7.
被引量:3
3
肖旻.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
.船山学刊,2006(1):62-64.
被引量:5
4
陈徽,李洵.
致良知和成圣工夫[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2):36-40.
被引量:5
5
夏德靠.
阳明心学之致知过程论[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9.
被引量:1
6
屠承先.
王阳明的本体功夫理论[J]
.甘肃社会科学,1996(5):13-16.
被引量:2
7
孙宏,张新生.
王阳明实践道德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9.
被引量:1
8
任文利.
王阳明思想演化的两个关键[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12(4):32-38.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
1
张兴.
从孟子“良知”到《大学》“诚意”“致知”--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来源与内涵[J]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81-88.
同被引文献
24
1
夏瑞春,潘琳.
欧洲化中国:过去和未来[J]
.中国文化研究,2004(3):41-61.
被引量:5
2
刘华军.
自由意志与良知——康德与王阳明道德哲学之比较[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33-36.
被引量:1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0.
5
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谱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以下简称《全集》).
6
杨国荣.心学之思[M].上海:三联书店,1997:33.
7
杨国荣.王学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27.
8
全集·卷四·文录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全集·卷七·文录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全集·卷三·语录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引证文献
2
1
赖先忠.
论龙场悟道的悟道方式[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10-16.
被引量:1
2
成骁杰,熊兵.
论康德的“中国人格”[J]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6(1):140-147.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东.
关于传统知行观中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的理解[J]
.西部学刊,2019,0(9):125-128.
1
赖先忠.
论龙场悟道的悟道方式[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10-16.
被引量:1
2
阳明学的性质是德性之学[J]
.新华文摘,2010(17):160-160.
3
马寄.
至善——西方古典哲学的宗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24.
被引量:1
4
蒙培元.
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J]
.哲学研究,2001(4):65-70.
被引量:9
5
陈保同,尤吾兵,王惠霞.
朱熹德性之学的“和谐”指向[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6):9-13.
6
张克宾.
由占筮到德义的创造性诠释——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发微[J]
.社会科学战线,2008(3):47-52.
被引量:9
7
蒙培元.
儒学的核心价值及其意义[J]
.社会科学战线,2009(8):213-218.
被引量:11
8
徐洪兴,陈华波.
德性实践与德性之知——论二程经学诠释的转向[J]
.哲学研究,2017(3):56-65.
被引量:2
中州学刊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