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代长安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变迁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经过秦汉两代的经营,汉代长安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态景观具有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汉盛世特有的长安京都文化和富于人文精神的生活方式,这对汉赋在状物写景、创作动机、审美特点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两汉之交的战乱,政治中心东移,长安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汉初年反映在辞赋创作中的定都之争,除了众所周知的原因外,还有生态恶化导致的环境危机。
作者
韩高年
机构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0,共5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汉赋创作
生态变迁
长安
汉代
地域特色
生态景观
生活方式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22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3
1
史念海.《七大古都名称的确定》,见《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74-178页.
2
《太平御览》卷七七一引。
3
杨修.《节游赋》,见《艺文类聚》卷二十八.
4
左思.《三都赋序》[M].,..
5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6
.《史记·秦始皇本纪》[M].,..
7
裴驷.《集解》.
8
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9
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0
顾麟.
环境变迁和文明兴衰[J]
.科学画报,1992,0(1):16-1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9
1
俞伟超,张爱冰.
考古学新理解论纲[J]
.中国社会科学,1992(6):147-166.
被引量:45
2
杨达源.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J]
.地理研究,1986,5(3):39-46.
被引量:46
3
王会昌.
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J]
.地理研究,1983,2(3):8-18.
被引量:38
4
王靖泰 汪品先.中国东部晚更新世以来海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1980,35(4):300-310.
5
黄麒.青海湖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及古气候演变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88,33(22):1740-1744.
6
王鹏飞.《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0,.
7
李居信,刘书贵.淅川柑桔生态环境与宜桔地选片评价[J]地理学报,1986(02).
8
孔昭宸,杜乃秋.北京地区距今30,00010—10,000年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迁[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0(04).
9
方诗铭,方小芬.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
322
1
权弼成.
汉代熏炉的功能考察——以海昏侯墓出土铜熏炉为例[J]
.形象史学,2021(1):32-42.
2
王雅林,樊洁洁.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因素探析[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3(2):84-86.
3
舒展.
两汉时期匈奴侵汉的季节特征刍议——结合气候与政治的再认识[J]
.秦汉研究,2022(1):115-133.
4
徐彦峰.
自然灾害背景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再审视[J]
.秦汉研究,2019(1):315-325.
被引量:1
5
张文华.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史中的几个问题[J]
.丹东师专学报,2002,24(3):33-36.
被引量:4
6
张涛.
西汉后期象数易学兴起的自然生态和社会政治根源[J]
.周易研究,1998(4):47-51.
被引量:2
7
梁韦弦.
老子、孔子及韩非思想四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52-56.
8
张弘.
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及商业资本与城市经济的关系[J]
.理论学刊,2001(1):108-110.
被引量:2
9
王子今.
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J]
.广东社会科学,2004(5):94-101.
被引量:8
10
桑保军.
关于宪法至上的几点思考[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4):19-2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1
1
许结.
清代的地理学与疆舆赋[J]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1):46-51.
被引量:8
2
张伟然.
柳毅传书之“洞庭”考[J]
.中国地名,1998,0(5):10-10.
被引量:7
3
王娟侠,杨遇青.
略论南北朝地志的山水化与文学化[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6):40-43.
被引量:4
4
王卫婷,祁刚.
僧著地记:六朝佛教本土化的文学表现[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4(4):33-36.
被引量:2
5
王树森.
地理与考据之学影响下的清代都邑赋[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90-91.
被引量:1
6
刘利侠,霍有明.
试论汉赋中的长安政治性格[J]
.唐都学刊,2010,26(4):11-16.
被引量:2
7
朱维娣.
汉代京都赋与长安地域文化的交融刍见——以《西都赋》和《西京赋》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67-69.
被引量:1
8
唐志远,陈松青.
六朝荆湘地记与文学[J]
.中国文学研究,2011(4):32-35.
被引量:4
9
王琳.
六朝地记:地理与文学的结合[J]
.文史哲,2012(1):94-110.
被引量:13
10
唐志远.
六朝《异物志》与文学[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74-79.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2
1
彭安湘.
先唐辞赋与地志关系研究之检讨与设想[J]
.天中学刊,2021,36(6):55-65.
被引量:2
2
倪童.
《西都赋》与《西京赋》之“长安”赋文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4):16-20.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志强.
地方志的使用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深化[J]
.上海地方志,2023(1):12-18.
被引量:1
2
黄笑.
清代赋、志的互蕴与互裨———以巴蜀志乘为考察中心[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39(3):29-34.
1
曹明纲.
汉赋创作思想初探[J]
.中国文学研究,1988(3):3-10.
2
贾卉.
汉巴蜀赋家三题[J]
.绥化师专学报,2003,23(1):48-50.
3
贾卉.
汉巴蜀赋家三题[J]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4):64-67.
4
张云.
周作人“问题小说”观与《红楼梦》[J]
.文艺研究,2009(8):63-72.
被引量:1
5
李福荣,周世鼎,布凤华,夏希虔,廖灿英,程平,董荫乔,宋坤,张国中,李志田,徐香池,吴伟华,李治善,徐登峰,魏兴元,凌益群,张万银,刘曙光,龚正仁,余明禄,傅志峰,孙宇璋,席兴发,周游,谢革非,马绍平.
田園新曲[J]
.中华诗词,2014,0(9):16-19.
6
郑明璋.
论汉代辟邪文化视野下的汉赋创作[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37-40.
被引量:2
7
宋芸,蔡庸礼.
简论汉赋创作在主题上对后世小说的影响[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6(4):10-12.
8
张春丽.
汉赋与文学自觉[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94-96.
被引量:1
9
肖赛璐.
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103-105.
10
珠海 浪漫之城 幸福之都[J]
.中国经贸,2013(U10):51-51.
文学评论
201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