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三 从“领域分设”到“路径分化”
被引量:2
出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3期12-22,34,共12页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Committee of the CPC
参考文献49
-
1聂锦芳.目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问题省思[J].哲学动态,2002(9):6-11. 被引量:21
-
2张一兵,胡大平.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J].江海学刊,2003(1):34-40. 被引量:17
-
3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J].哲学研究,2005(4):30-34. 被引量:4
-
4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9(6):16-21. 被引量:26
-
5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江海学刊,2001(2):96-102. 被引量:15
-
6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J].现代哲学,2007(5):1-15. 被引量:77
-
7魏小萍.外化、异化与私有财产:并非产生于翻译的概念理解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概念背后的理论问题研究[J].哲学动态,2005(8):18-22. 被引量:10
-
8杨学功.超越“史”和“论”的二元对置——从当前状况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走出困境[J].学术月刊,2006,38(1):40-44. 被引量:3
-
9张立波.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J].现代哲学,2002(3):1-6. 被引量:21
-
10鲁克俭.再论“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从《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谈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9(3):55-76.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304
-
1杨学功.“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0(4):34-37. 被引量:13
-
2刘文旋.“重读马克思”(笔谈)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0(4):32-34. 被引量:6
-
3吴元樑.回答时代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根本途径[J].哲学研究,2001(6):13-19. 被引量:7
-
4刘放桐.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99(6):4-10. 被引量:40
-
5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天津社会科学,1999(6):16-21. 被引量:26
-
6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J].天津社会科学,1999(6):22-28. 被引量:12
-
7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1999(8):13-15. 被引量:4
-
8李铁映.总结五十年走向新世纪——在“新中国哲学50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哲学动态,1999(12):2-5. 被引量:1
-
9回到马克思,厘清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访孙伯癸教授[J].哲学动态,1999(11):2-5. 被引量:7
-
10陆扬.蒋孔阳学术近影[J].学术月刊,1999,31(1):43-47. 被引量:3
共引文献672
-
1赵涛.以文补白——当代中国学术本土话语重新出场的一种可能选择[J].周易研究,2022(6):100-103. 被引量:2
-
2李潇潇.时代图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从实践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21(3):34-41. 被引量:2
-
3张美华,郭瑞,郭世超,李芳时,张双月,孙婧.新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构建——以新媒体时代价值传播特征为考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651-655. 被引量:1
-
4谢超.社会关系异化:从青年马克思到成熟马克思的发展[J].政治经济学报,2019(3):188-203.
-
5鲁克俭.马克思“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到底是什么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2):1-8.
-
6廖述务.文学客观阐释论的路径及限度[J].文艺争鸣,2021(12):75-81.
-
7韩剑锋,苗春莹.论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与重大意义——基于《穆勒评注》的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409-414.
-
8张岩冰.附录中的思想遗珠——解读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J].理论月刊,2020,0(1):5-11. 被引量:4
-
9王海龙.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中的时间维度探究[J].华中学术,2020(1):18-27. 被引量:1
-
10司玲玲.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的启示[J].海河传媒,2020(3):45-50.
同被引文献9
-
1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65-72. 被引量:20
-
2高清海,孙利天.马克思的哲学观变革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5):9-16. 被引量:53
-
3衣俊卿.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阐释结构——从“马克思哲学论坛”说起[J].哲学研究,2007(11):3-10. 被引量:6
-
4杨学功.学术回顾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1978-2008)之一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20(1):32-40. 被引量:7
-
5俞吾金.“消灭哲学”还是“扬弃哲学”?[J].世界哲学,2011(3):49-59. 被引量:26
-
6A.F.科赫,谢裕伟.形而上学及其当代命运--A.F.科赫教授访谈[J].世界哲学,2015,0(2):47-53. 被引量:4
-
7强以华.世界的去远与哲学的进步[J].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被引量:1
-
8韩庆祥,王海滨.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研究范式[J].江海学刊,2015(4):33-38. 被引量:4
-
9徐长福.唯有马克思与没有马克思[J].现代哲学,2003(2):1-1. 被引量:5
-
1白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J].高校社科信息,2003(4):5-8.
-
2周晓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唯物史观的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268-269.
-
3阿奎.道德的起源——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20-23. 被引量:2
-
4侯继迎,姚涛.论主体性思想的演进逻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34-36.
-
5欧阳英.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学术论坛,2003,26(6):1-5. 被引量:4
-
6朱康有,吴文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相通的根本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3):57-61. 被引量:2
-
7饶虹.浅谈管子的法治思想[J].大观周刊,2012(26):17-17.
-
8孙民,常彩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困境[J].新东方,2014(1):13-18.
-
9万光侠.《重读马克思》评介[J].大庆社会科学,2008(5):159-159.
-
10罗连祥.为什么要重读马克思[J].文学教育(中),2011(4):6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