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9-51,共3页
Journal of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53
-
1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4-20. 被引量:483
-
2曹子坚.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后发优势[J].甘肃理论学刊,1999(3):44-47. 被引量:1
-
3杨泽伟.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经济秩序[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1):61-64. 被引量:4
-
4朱丽兰.高度重视发展知识经济[J].求是,1998(14):10-15. 被引量:42
-
5汪一鸣.不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几个理论问题[J].地理学报,1993,48(6):497-504. 被引量:15
-
6刘培玲.西部开发要谨防后发优势陷阱[J].唯实,2002(1):25-30. 被引量:5
-
7张学斌.客观认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2,23(2):115-121. 被引量:1
-
8刘成昆,刘宝成.后发优势与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升级[J].物流科技,2004,27(12):1-3. 被引量:7
-
9彼得.沃尔,王耀中,肖筱娟.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J].国外财经,1995(2):22-31. 被引量:9
-
10平狄克 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引证文献5
-
1夏东.论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性后发优势形成与利用[J].甘肃农业,2007(5):85-87.
-
2夏东.后发优势论研究视角的冲突与拓展——对后发优势范式的评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68-72. 被引量:2
-
3洪名勇.知识经济与贫困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4):57-60. 被引量:2
-
4杨永春,张从果.论落后地区的发展与后发优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112-117. 被引量:11
-
5王瑞祥,穆荣平.三种优势理论及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4):66-7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
-
1赵超超,徐爱华.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对中小城市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9(11):82-84.
-
2袁岳驷,赵朝智.湖南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与劣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7):118-120. 被引量:1
-
3夏东.论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性后发优势形成与利用[J].甘肃农业,2007(5):85-87.
-
4夏东.后发优势论研究视角的冲突与拓展——对后发优势范式的评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68-72. 被引量:2
-
5吴海鹰.宁夏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7(6):84-88. 被引量:3
-
6陈国民.关于落后区域后发优势的形成机理分析[J].事业财会,2008(2):61-63. 被引量:3
-
7郭丽.后发优势理论演进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9(4):57-60. 被引量:12
-
8何家理.循环经济理念在制定生态型经济区政策中的指导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0(10):52-53.
-
9张美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后发优势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45-50. 被引量:2
-
10冯梅.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演化与要素禀赋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28(10):120-123. 被引量:3
-
1交通运输经济理论世界各国概况[J].运输经理世界,1994,0(2):1-1.
-
2张幼文.后进国家要素贸易条件的恶化[J].学术月刊,1992,24(10):39-43.
-
3姜达洋.次贷危机格局下,我国生产者服务业战略定位再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7-32. 被引量:2
-
4王育琨.盛田昭夫勇拓美国市场[J].董事会,2008(12):104-105.
-
5卢名辉.国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3):6-10. 被引量:3
-
6姜伟贤.本国市场是中国发展花卉业的最大优势[J].中国花卉园艺,2005(19):51-52. 被引量:1
-
7耿伟.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的理论分析——兼论WTO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1,21(12):51-53. 被引量:3
-
8马成三.战后日本的扶植出口产业政策[J].国际贸易,1988(11):40-41.
-
9陈飞翔.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1,28(2):44-50.
-
10戴永辉.技术引进陷入怪圈[J].中国社会导刊,2007(05X):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