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佛教在中国的三大改变与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佛教的中国化,分别从义理、形式与政治三个方面来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即在义理上从格义走向自创,在形式上从纯粹的学术走向大众化的佛教,在政治上从不敬王者到以王法匡佛法,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佛教。
作者
黄向阳
机构地区
湖南文理学院
出处
《前沿》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6-99,共4页
Forward Position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课题(编号07B053)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编号06ZC169)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
义理
形式
政治
佛教
中国化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87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6
1
梁·慧皎.高僧传(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2:21.
2
梁·慧皎.高僧传(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2:80.
3
梁·慧皎.高僧传(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2:62.
4
古尊宿语录(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4:44.
5
梁·慧皎.高僧传(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2:64.
6
杜继文.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共引文献
16
1
张晓华.
对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及路线的再考察[J]
.史学集刊,2001(1):16-21.
被引量:10
2
朱丽霞.
两晋般若学与小乘佛学之渊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3-87.
3
许刚.
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学术成就新论[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1):59-64.
被引量:1
4
张家成.
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5):163-170.
被引量:2
5
詹伟鸿.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与佛教涅槃说的相通之处[J]
.甘肃社会科学,2006(5):221-224.
被引量:2
6
胡文和.
大足、安岳宋代华严系统造像源流和宗教意义新探索——以大足宝顶毗卢道场和圆觉洞图像为例[J]
.敦煌研究,2009(4):47-54.
被引量:6
7
乔宇.
从《维摩诘经》看大乘佛教的涅槃观[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71-75.
被引量:3
8
胡小柳.
道教《太上老君开天经》的另类历史叙述[J]
.云南社会科学,2010(4):140-144.
被引量:2
9
姚卫群.
佛教中有关“神”的基本观念[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84-89.
被引量:1
10
常庆.
浅谈元杂剧中的报恩剧[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2):25-2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7
1
高介华.
“西来四叶”——中国禅宗之源的黄梅五祖寺[J]
.南方建筑,2008(1):52-53.
被引量:2
2
樊友新.
语言传播媒介及方式对语言的影响[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568-571.
被引量:14
3
裴俊.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特征[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0(4):85-90.
被引量:2
4
尤西林.
从佛学到佛教:佛教中国化的实质[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3):33-34.
被引量:5
5
徐磊.
我国民间俗语中的传播学思维初探[J]
.新闻大学,1994(2):16-18.
被引量:1
6
韩长耕.
佛教传入中国论考[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6(1):44-56.
被引量:3
7
陈启智.
儒佛关系及其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J]
.文史哲,1995(2):30-35.
被引量:1
8
屈小强.
试论佛教中国化的世俗基础[J]
.天府新论,1995(4):80-85.
被引量:1
9
王公伟.
政教关系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J]
.佛学研究,2013(1):143-150.
被引量:2
10
袁书会.
梵佛异域传因缘——元杂剧《灰栏记》题材演变探源[J]
.艺术百家,2004,20(5):32-3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8
1
庄海玲.
基于传播学受众视角的中国早期佛教传播研究[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2):6-11.
被引量:1
2
刘婉华.
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建筑的世俗化[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72-76.
被引量:2
3
张宜民.
佛教跨文化东传与中国佛寺命名[J]
.学术界,2016(5):196-205.
被引量:1
4
吕少卿.
普门真境难描邈,刚被人传入画图——谈中国画中的佛教绘画创作[J]
.美术大观,2020(9):32-39.
被引量:1
5
杨贺.
文体学视野下唐佛、俗音乐互动及意义[J]
.文学遗产,2020(6):48-58.
被引量:1
6
罗芒,方平.
东晋庐山僧慧远与佛教本土化[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3):20-22.
7
邢淑英,杨祥全.
健身瑜伽:新兴体育项目的中国化之路[J]
.武术研究,2021,6(11):69-71.
被引量:5
8
宫权.
两汉至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以政教关系和伦理规范为主题[J]
.宗教社会学,2023(1):206-222.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李杰.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健身瑜伽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J]
.体育视野,2022(4):65-67.
被引量:1
2
杜超凡,李红岩.
西安佛教文化传播方式的嬗变[J]
.新闻知识,2017(9):32-37.
被引量:2
3
张莹.
唐代长安寺院发展与民众化倾向[J]
.文化学刊,2017(10):210-213.
4
李坤键.
中国佛塔建筑的世俗化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2018,34(2):64-65.
被引量:2
5
洪宝.
浅析古代西域壁画现状对岩彩画教学的影响[J]
.美术教育研究,2021(11):158-159.
6
贺鉴,曹敏.
唐王朝国家安全建设的历史透视及启示[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145-152.
被引量:2
7
段铸晟,许传坤.
中国健身瑜伽社会化发展的治理架构与治理对策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2,38(3):1-8.
被引量:5
8
徐畅.
茶文化融入瑜伽训练对学生FMS的影响探析[J]
.福建茶叶,2022,44(11):42-44.
被引量:1
9
陈碧清,Nataliia Litvinova.
瑜伽文化的传承方式及传播模式比较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1):120-122.
10
王静.
北魏洛阳城佛寺寺名文化刍议[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2(7):21-24.
1
杜斗城,杨富学.
唐玄奘的理想[J]
.宗教学研究,1999(4):51-61.
被引量:3
2
央视主持人朱迅家的“法”“志”社会[J]
.电视时代,2009(2):47-47.
3
叶瑞昕.
西学初传的遭遇及对我国学界的影响[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0(2):68-71.
4
孙英刚.
“中古世界的佛法与王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世界宗教研究,2014(1):184-190.
5
林荣.
简析《吕氏春秋》产生的时代背景[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3(3):136-137.
6
张宏敏.
王阳明“本体工夫之辨”在明清之际的学术走向——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中心的考察[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32(1):99-102.
7
陈宪猷.
黄佐论稿[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74-78.
被引量:2
8
启良.
殊途而别归——《新儒学批判》韩文版自序[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4):115-116.
9
刘学智.
南大吉与王阳明——兼谈阳明心学对关学的影响[J]
.中国哲学史,2010(3):94-99.
被引量:8
10
张文卓.
论佛顶轮王法对金刚界密法之影响[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10):76-81.
被引量:2
前沿
2010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