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刑法之波粒二象性——以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刑法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必须从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两个向度才能圆满地解释刑罚的本质属性。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分别立足于道德与伦理,试图通过对个体理性的考察而推导出作为公共理性之刑法的正当性,无疑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交往行为理论不仅承认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分野而且提供了二者进行沟通、交汇的管道,为反思、改革刑法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作者 刘军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4,共7页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9YJA82004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6.
  • 2J.哈贝马斯.论实践理性之实用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应用[M]//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47.
  •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4康德.1991.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1-62.
  • 6刘军.公共政策的民主在场性言说[J].学习与探索,2008(4):78-80. 被引量:2
  • 7[德]J.哈贝马斯.论实践理性之实用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应用[M]//甘绍平译.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47.
  • 8朱耀平.众善相争 德性为上——亚里士多德“德性至上论”在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复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3):46-5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7

  •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2康德 邓晓芒译.《实践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8、3、173页.
  •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70页.
  • 5西瑟W詹.自由民主与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11.
  • 6许纪霖.自由主义民主与共和主义民主-对“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论战的反思[C]//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182.
  • 7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C]//.文化研究(第2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8.

共引文献1853

同被引文献1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