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被引量:16
出处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5-466,共12页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参考文献18
-
1陈卫东,李训虎.分而治之:一种完善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思路[J].人民检察,2007(04X):52-55. 被引量:31
-
2陈卫东.刑事诉讼法证据制度修改的宏观思考[J].法学家,2007(4):19-23. 被引量:3
-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29条.
-
4[日]田口守一 刘迪等译.《刑事诉讼法》[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第25页.
-
5蔡墩铭.《刑事诉讼法》(第5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页233.
-
6Apprendi, 530 U.S. at 501 (Thomas, J. , concurring).
-
7李玉萍.量刑事实证明初论[J].证据科学,2009,17(1):15-24. 被引量:39
-
8[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刑事诉讼法》(下),卞建林、沙丽金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页1362-1363.
-
9Buchanan v. Angelone ,522 U. S. 269,276 ( 1998 ).
-
10e. g. , Ronald J. Allen et al. , Evidence: Text, Problems, and Cases, pp. 822 -823 (3d ed. 2002).
二级参考文献79
-
1何家弘.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J].人民检察,2001(10):9-12. 被引量:35
-
2福柯,苏力.法律精神病学中“危险个人”概念的演变[J].北大法律评论,1999(2):470-495. 被引量:7
-
3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5):57-71. 被引量:190
-
4贺卫方.中国司法管理制度的两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7(6):116-129. 被引量:278
-
5乔纳森.科恩,何家弘.证明的自由[J].环球法律评论,1997,19(3):3-14. 被引量:71
-
6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歇尔诉麦迪逊案的故事[J].比较法研究,1998,12(1):68-74. 被引量:92
-
7汪海燕,范培根.论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从证明责任角度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1,19(5):81-91. 被引量:47
-
8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20(1):79-85. 被引量:67
-
9陈光中.严打与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2):3-13. 被引量:27
-
10苏力.禁忌的转化[J].读书,2002(7):87-95. 被引量:2
共引文献458
-
1熊晓彪.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4):157-176. 被引量:4
-
2单子洪.阶梯式量刑事实证明标准的提倡[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2(6):141-157. 被引量:1
-
3丁亮华.新时代司法改革的逻辑展开与路径思考[J].中国法学,2023(3):225-245. 被引量:10
-
4汪隽,曾彦雅.检察官客观义务视角下的刑事举证责任——基于《刑事诉讼法》第51条的展开[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4):64-68.
-
5申静.检察实务中量刑建议实践的思考[J].量刑研究,2020(1).
-
6王双飞.比较法视野下的量刑事实证明标准[J].量刑研究,2019(2):194-211.
-
7单子洪.论量刑事实证明的原理[J].刑事法评论,2019(1):414-434. 被引量:1
-
8熊晓彪.迈向“最佳解释确信”的司法证明[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3,29(5):167-190. 被引量:3
-
9孙皓.僵化与恣意之间:刑事司法决策的经验尺度[J].环球法律评论,2021,43(3):100-116. 被引量:5
-
10王彬.司法裁决中的政策考量——以后果主义为分析视角[J].民间法,2023(1):11-20.
同被引文献183
-
1李训虎.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包容性规制[J].中国社会科学,2021(2):42-62. 被引量:112
-
2李昌盛.证据确实充分等于排除合理怀疑吗?[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0(2):101-117. 被引量:25
-
3陈兴良.轻罪治理的理论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3):3-18. 被引量:126
-
4郑飞.证据属性层次论——基于证据规则结构体系的理论反思[J].法学研究,2021(2):123-137. 被引量:44
-
5何家弘.司法证明模式的学理重述——兼评"印证证明模式"[J].清华法学,2021,15(5):5-19. 被引量:21
-
6何家弘.刑事证据的采纳标准和采信标准[J].人民检察,2001(10):9-12. 被引量:35
-
7孙长永.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及其司法审查比较研究[J].中国法学,2001(4):119-139. 被引量:68
-
8牟宪魁.论我国的违宪审查与司法权[J].法学论坛,2009,24(5):61-67. 被引量:2
-
9胡常龙.走出刑事证明标准的几个理论误区——兼论刑事证明标准的设立基准[J].法学论坛,2009,24(5):100-106. 被引量:8
-
10任运通.浅析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8,24(2):72-7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6
-
1熊晓彪.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4):157-176. 被引量:4
-
2陈虎.论剩余怀疑——兼论美国死刑案件“留有余地的判决”[J].环球法律评论,2021,43(3):133-147. 被引量:2
-
3李蓉.从法定证据证明标准之兴衰看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证明标准[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2):269-283. 被引量:4
-
4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证据规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1):95-104. 被引量:48
-
5杨少飞.死刑案件证明标准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1(20):67-68. 被引量:1
-
6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3):78-88. 被引量:76
-
7周洪波.迈向“合理”的刑事证明 新《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的法律解释要义[J].中外法学,2014,26(2):497-523. 被引量:24
-
8王海.论刑事诉讼中的“排除合理怀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31(3):1-6. 被引量:1
-
9吕泽华.定罪与量刑证明一分为二论[J].中国法学,2015(6):96-115. 被引量:6
-
10刘树德.关于《人民法院组织法》专门法院设置的若干思考——立足互联网时代网络强国战略的背景[J].法治研究,2017(4):3-14. 被引量:27
二级引证文献237
-
1杜邈.论双层次刑事证明模式[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32(5):41-59.
-
2李昌盛.证据确实充分等于排除合理怀疑吗?[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0(2):101-117. 被引量:25
-
3熊晓彪.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4):157-176. 被引量:4
-
4步洋洋.审判阶段疑案处理方式的本土化省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2):145-157.
-
5单子洪.阶梯式量刑事实证明标准的提倡[J].中国刑事法杂志,2022(6):141-157. 被引量:1
-
6潘志玉.虚假诉讼检察监督职能再定位[J].政法论丛,2023(2):149-160. 被引量:4
-
7高通.网络犯罪证明中的综合认定方法[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23,38(3):81-93. 被引量:10
-
8单子洪.论量刑事实证明的原理[J].刑事法评论,2019(1):414-434. 被引量:1
-
9黄亚洲.互联网法院民事诉讼管辖规则的反思与重塑[J].司法改革论评,2023(1):41-54.
-
10高翔.关于规范专门法院设计的几个问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30(5):168-187. 被引量:1
-
1邵明伟.由杜培武案解读司法程序层面的公正审判权[J].法制与社会,2008(36):147-148.
-
2李带.我国刑事冤假错案预防机制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35):110-111.
-
3叶飞.博弈刑诉法[J].法治人生,2011(20):17-19.
-
4孙欣.错案“买单者”[J].法律与生活,2010(11):14-14. 被引量:2
-
5刘广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刍议[J].经营管理者,2010(12X):246-246. 被引量:1
-
6陈国庆.强化法律监督 遏制刑讯逼供[J].人民检察,2006(10S):8-9. 被引量:1
-
7余丽梅,杨玉良.从“杜培武案件”看《国家赔偿法》的缺陷[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48-49. 被引量:1
-
8谢金金,张敏,陈颖浚.证据,是否经得起考验[J].浙江人大,2013,0(6):64-66.
-
9吴珍文.浅议刑讯逼供的原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4):30-31.
-
10吴呈.检察机关防止冤假错案三步曲[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31):20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