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兼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
被引量:4
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125-128,共4页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参考文献6
-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
-
2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C].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3王绍光.关于“市民社会”的几点思考.二十一世纪(香港),1991,(8).
-
4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5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译者前言.
-
6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致中文版读者第2页.
共引文献35
-
1韩狄明,詹兆雄.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兴起[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3):20-23. 被引量:1
-
2袁祖社.市场经济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共契与实践—价值共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55-61. 被引量:9
-
3董磊明.新农村建设与村级治理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对赣南版石镇的调查[J].开发研究,2007(4):76-80. 被引量:4
-
4白淑英,何明升.电子政务:政府与公众互动规则的技术化呈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77-81. 被引量:3
-
5罗钢,陈国富.国家介入产权治理绩效不确定性的模型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132-135.
-
6姜正君.中国市民社会和国家型构关系的研究现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0(6):33-36.
-
7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49-51. 被引量:2
-
8郭为桂.公共空间与现代民主的生长——以英、法两国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1):80-86. 被引量:1
-
9郭渐强,刘薇.实现政府公共性的伦理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2):37-40. 被引量:10
-
10齐欣.由“扔水瓶”之热议看中国语境下的媒介身份[J].东南传播,2010(3):37-39.
同被引文献18
-
1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47-62. 被引量:858
-
2尹鸿.为人文精神守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导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6(2):76-82. 被引量:72
-
3鲍德里亚 刘成富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30,20,12-13页.
-
4汪晖,陈含燕.文化与公共[M].北京:三联书店,1998.
-
5李建西.《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
6[美]赫希曼.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为[M].李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12.
-
7陈立旭.乡风文明.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72.
-
8王颖.中国的社会中间层,社团发展与组织体系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1):24-36.
-
9[日]小浜正子 葛洪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
10[美]曼瑟尔·奥尔森 陈郁 郭宇峰 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
1黄宛峰.论王充的儒生观[J].齐鲁学刊,2004(2):16-19. 被引量:1
-
2郝菲菲.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世纪桥,2015(4):53-54.
-
3蒋小燕,罗晓洪.论严复《天演论》的文化观[J].求索,2006(5):158-160. 被引量:4
-
4朱鲁子.我是怎样提出“精神青春期”概念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1-4. 被引量:2
-
5贺善侃.文化自觉与哲学主体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11-17. 被引量:12
-
6刘光耀.创造论: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议题——创造论思想逻辑与意义初审[J].宗教学研究,2008(1):127-132.
-
7贺善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大众的文化自觉[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9-15. 被引量:1
-
8赵帆晴.从当今穿越剧的风靡解读大众的文化心理[J].中国市场,2012(14):139-140.
-
9颜翔林.论想象与智慧──兼论美学的逻辑选择[J].学术月刊,2000,32(8):70-77. 被引量:2
-
10罗旭.否定的美学——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J].教师,2010(22):121-122.
;